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真善忍國際美展 作品賞析

張昆侖教授的 《擺位圖》

周宇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張昆侖教授的《擺位圖》是極富巧思且內涵深刻的作品。畫面同時呈現了天上、人間、地獄三個層次,並以其中人物的對應關係來表現生命因善惡果報的不同而決定了其最終位置的不同。

其中畫面中光明的部分《天上》大約佔畫面高度的五分之三;描寫的是大法弟子圓滿的輝煌景象;下方的五分之二色調陰森,則用來表現邪惡彌漫的北京天安門和恐怖的地獄。兩者反差極大,但是畫家卻能將他們調和並列,大膽地呈現出宇宙的真實現象。

雖然層次不同,其中的人物是有上下對應關係的。在人間的天安門前,一位身穿黃衣的女學員,因為堅持《真善忍》信仰而被惡警迫害致死。然而,在畫面上方,也正是這同一位女學員容光煥發地端坐蓮台、圓滿飛升,四周環繞的佛道神都為之歡欣慶賀,這是生命最美好的結局。反之,迫害女學員的惡警和狼犬,雖然表面上還在人間行惡,元神卻已經被地獄的惡鬼拖向煮沸中的油鍋…張昆侖將行惡者的動作凝固成淺色人形,暗示惡人被攫取的元神,正不由自主地被鬼投入煉獄。

地獄中當然更少不了迫害法輪功的罪魁禍首 — 江XX,它的軀殼已經溶解在油鍋裏,剩下一個頭顱無神的漂浮著;另有一個面目猙獰的魔頭正被捲入地獄,死前仍然發出猙獰恐怖的嚎叫…這或許代表了操縱這場迫害的邪惡生命,不論來自哪個層次,最終都必需償還所犯下的一切罪業。

希望大陸上還在行惡的中共官員、公安和打手,看到這幅畫能夠好好地思考一下,要把自己的未來放在哪個位置。@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西洋繪畫技巧中,初學者首先學會掌握外形(包括正確的比例、結構、透視等),然後要求立體感和空間感;此外物體的質感,例如皮膚就不能畫得和木頭或金屬一樣。具備這些基本功之後才有條件進入創作階段,整體地構思布局,以傳達作者要表達的意念…然而最難的,還是在創作中注入生命的力量,使畫活起來,直接打動人心。《蒙難在中原》不僅基本功扎實,景象逼真,在情感的表達上尤其深刻,令人動容。
  •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這首詩曾在大學校園風靡一時,極富浪漫色彩,在精神境界有著極高的理想人格追求,是那樣的動人心弦。十幾年後的今天是否依然能感動當今的現代大學生,是否打動不了早已冷漠卻十分年輕的心靈,我不得而知,然而十多年前,我那顆十分純真的心卻被它深深的激蕩過,令我充滿對愛情的向往,更充滿對超越愛情的在名利與邪惡壓力面前毫不動搖的那份精神上十分灑脫自由的渴望。
  •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紀元)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於10月11日在紐約布碌崙(布魯克林)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為期約三個月。期間紐約人無需遠赴羅馬,即可近距離體驗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精髓。
  • 《埃及農婦與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畫作,描繪了一位農夫之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這是在埃及的歷史轉型與擴張階段,由法國畫家萊昂‧博納(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親情滿溢的生活瞬間。
  •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他一生畫了三百多幅壁畫,並有近一百幅卷軸畫被皇宮收藏。民間畫工稱他為「畫祖」,史稱「畫聖吳道子」。
  • 托爾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詩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後一部,內容雖直面黑暗,結局卻充滿光明。這是一部充滿希望的故事,無論有多少黑暗跡象,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無望的時刻,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做為借鏡。
  • 舞蹈是藝術史上最美、最受人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一些名畫以不同風格描繪這一主題,其中包括歷史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它們展示神話人物、貴族和平民肢體的律動,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 波寧頓未滿26歲就因肺結核過世,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僅10年的時間,且後5年才創作油畫。儘管如此,大眾依舊公認波寧頓是他那個時代重要的藝術家,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傳說中的八仙中漢鍾離度化呂洞賓修道成仙的故事。 《鍾離度呂》局部。(正見網)
    黃粱一夢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其實它有多個版本,講述的卻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鍾離度呂就是其中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