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就是「說書」,也叫作「評詞」、「評話」,台灣本地叫作「講古」。而說評書的人叫作「說話人」,所用的稿本叫作「話本」,其中宋、元時代的話本在我中華的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對明、清時代發展的章回小說,也有著很大的啟示跟影響,所以評書跟古典小說之間一向都有著血肉相連的關係。
評書的起源甚早,據可靠的記載,早在隋唐時期,民間講說故事的情況就已經到處在流行了,評書雖然不是有說有唱的「講唱」﹙唐代盛行過﹚,而是光說不唱的項目,但是說的技巧是相當高明的。因為評書的立意,就是「古事今說」,除了講說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之外,還有藉此評論是非得失的作用,在過去教育不普及的年代跟古老的農村社會裡,聽評書就像在聽說歷史,是具有教化跟娛樂的雙重作用!
宋代是說話人最風光的時代,也是「話本」最輝煌的時代,當時不但有專門講小說的﹙講述靈怪、傳奇、公案…等﹚、說經的﹙專說佛經與參禪悟道的故事﹚、講史書的﹙講說前代戰爭興亡的故事﹚,還有兩人合演,類似猜謎、趣味問答等的文字遊戲,甚至伴有歌舞的「合生」。
宋代有專供說唱藝術表演的場所,叫作「瓦舍」,意思是取其易聚易散的「來時瓦社,去時瓦解」性質,其中較為小型的場所則稱為「勾欄」,這和民國以來北方雜耍薈集的場所獨有的景象非常雷同,例如北平的天橋、天津的勸業商場、濟南的大觀園、開封的相國寺大都如此。
曾有句俏皮話是:「聽說書掉淚——替古人擔憂」,這宋代說書人所展現的魅力在《醉翁談錄》甲集卷一有生動的描述:
「說國賊懷奸從佞,遣愚夫輩生嗔;
說忠臣負屈啣冤,鐵心腸也須下淚;
講鬼怪,令羽士心顫膽寒;
論閨怨,使佳人綠慘紅愁……」
這和現代評書藝人所發揮的感人力量,殊無二致呀!
評書是純粹說的表演藝術,它和其他說唱藝術有著迥然不同的表演形式,一無佈景、二無伴奏、三無下手﹙幫說的﹚,僅是一把扇子、一塊醒木﹙驚堂木﹚,加上桌椅,就是它的全部道具,所以它是一種具有高難度的表演藝術。評書必須說的繪聲繪影,同時還需「繪情」、「繪心」,個個都必須是擅用語言描繪的能手。
評書講說的技巧,如同寫文章一樣,叫作「筆法」,有正筆、倒筆、伏筆、暗筆、插筆、補筆等不同的名稱,也就是有這麼多不同的表現技巧。這種種「筆法」交錯轉化的運用,便構成了評書藝人出神入化的說書引導,再加上人物、景物、心理的深刻生動的描寫,那就是一等一的演出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