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清風老人 再現傳統風華 ──記水墨畫家黃秋園

白宜芳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一九八六年當黃秋園遺作在北京展出時,曾引起轟動,會場人潮湧現、天天爆滿,八十高齡的名畫家李可染去看了兩次,推崇黃秋園的藝術是中國畫的高峰,他說:「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谿筆墨之圓厚,石濤之意境,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雲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撲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歎服。」

臨摹古畫 師法自然

一九一三年出生於江西南昌縣的黃秋園,自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秋園先生的一生如同中國傳統文人的寫照:不逐名利、不趨時尚,雖藝途困頓,但居陋室、甘於寂寞。他一生的時間都生活在故居小桃花巷,後來進入銀行工作後,畫畫成為業餘的志趣。他自稱半個僧,是因為他的生活清貧如同出家人,但人再清高,仍須在銀行工作以謀生,所以只能是半個和尚。下了班他喜歡讀讀古冊、看看字畫,閒來與人在茶館裡清談,日子過得十分單純。

秋園先生從小酷愛國畫,十二歲從民間畫師學畫,遍涉廬山、三青山、武夷山。就讀中學時因家貧二度輟學,在裱畫店當學徒,接觸許多收藏家與畫作,使他有機會直接臨摹大量古畫,從中熟悉了中國畫的各種體材。黃秋園筆墨功夫的厚實,便是重視臨摹的功夫而來,究其繪畫藝術的養成,也源自傳統字畫的浸染與臨摹。

四十年代,香港有人聘請秋園先生出國畫畫,他不為所動地說:「我追求的是民族傳統,我要表現的是祖國山河,離開祖國的山山水水,我還畫什麼呢?」漢地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也是中國書畫的根源,不管世局如何更迭,靈秀山水依然靜默地蘊育著純粹的傳統水墨畫家。

臨摹是基礎,主要在掌握中國畫的用筆、用墨,漸漸融合歷代各家技法,達到古法用筆、妙造自然的境地,他在題畫詩中說:「披麻斧劈任意縐,閒來無事畫寒林」般嫻熟、自如。

不只臨摹,黃秋園也重寫生。中國式的寫生,不是直接對著山水描繪,而是經過長時間觀察瞭解大自然的規律,參透造化的微妙處,將遊歷山水的深刻印象與當下感動,胸有丘壑地逐一化為筆墨,經營出磅礡渾厚、清新豪邁的山水煙雲。

忠於藝術 反璞歸真

最近在台北剛落幕的「中國近代名家傳統書畫收藏展」,也展出了一幅黃秋園的作品,導覽人員十分貼切地形容說:這是一幅象徵返本歸真、重返家園的山水畫,上是天,下是地,天、地、人三才是中國人講究的學問。畫作在山水雲藹間,一名拄杖老人,孤獨行過獨木橋,穿越了風雨危崖、蒼林險阻,正走在回家的途中。

此次黃秋園畫作展場中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是畫著一名拄杖老人過橋的情景,或是一位古人在山野茅屋中,喃喃自讀、靜心打坐,作品通常加上生動風趣的題詩。很多人觀後都認為這就是秋園先生內心世界的寫照,畫中踽踽獨行與窗前獨坐的老人不是別人,正是秋園先生他自己。一種隱歸山林、遺世獨修的清雅躍然紙上。

黃秋園先生對傳統藝術單純的熱愛與堅持,著實令人感動。沒錢買宣紙,他便畫在銀行淺黃的包裝紙上;沒錢裝裱,畫就疊成一堆;沒機會展出,他仍然自得其樂地創作。

他兒子黃良楷想為父親辦個畫展,四處奔波、自籌經費,一九七九年五月某日黃秋園正在吃飯,當聽到可以辦他的畫展消息時,高興得連筷子都掉落地上,不幸隔天猝患腦溢血而仙逝!

黃秋園、蕭海春作品聯展

【展訊】國立歷史博物館「名家水墨:黃秋園、蕭海春作品聯展」,以收藏家張平沼先生的水墨畫作收藏為主,展出黃秋園作品四十八件,蕭海春作品一百零三件,展期為八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黃秋園(1914~1979),中國傳統文人畫家,江西南昌黃馬鄉人,傳統藝術功力深厚,修養淵博,秉性豪邁,生前默默無聞,可謂正直一世,孤獨一生,畢生精力獻給傳統書畫藝術。秋園先生晚年的筆墨功夫已臻化境,從宋元以至明清,歷代名家風貌皆能在其筆下重現。畫作構圖茂密、意境清新,而氣勢磅礡。曾編著《中國畫傳統技法畫譜》,三百餘幅作品傳世。一九九○年台北長流畫廊出版近代書畫集,將黃秋園與張大千、溥心畬等並列為近代十大名家。

蕭海春(1944~),以傳統筆墨深厚的功力及人文素養,在當代中國畫壇獨樹一格。觀賞蕭海春的山水畫,猶如諸多古代名家的景象,從石豁、石濤、漸江,龔賢等往上溯源,明清至宋元諸大家的氣韻,在作品中融會貫暢、彷若再現,他用筆綿密、反覆點染,表千山萬壑集於一畫之中,作品特別顯得蒼茫松秀、渾厚華滋。蕭海春作品先後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台北展覽,廣受民眾的喜愛與收藏家典藏。──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安布羅修斯·博斯查特(Ambrosius Bosschaert)以畫筆畫出精準分析的花卉畫,精心安排具有象徵意義的標本,體現荷蘭「黃金時代」(the Dutch Golden Age)的精神。「黃金時代」是一個發現微觀與宏觀的年代。
  • 敦煌壁畫中最為動人的,就是乘風飛舞的仙女,稱之為「飛天」,有的手執樂器,有的手捧花朵,飛翔於天空之中,衣帶飄揚,姿態美妙。另外,在敦煌壁畫之中,最為突出的是「供養人像」,就是出錢修寺塑像的善士施主們的形象。
  • 「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譯註)是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藝術主題之一。這個至關重要的聖經故事出自《路加福音》。故事中,上帝派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去拜訪一位住在拿撒勒的童貞女瑪利亞。天使長告訴她,她將誕下上帝之子耶穌。起初瑪利亞感到驚訝,質疑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加百列向她解釋說,聖靈要降臨在她身上。瑪麗謙卑地接受了上帝的旨意。
  • 1874年,王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倫敦舉辦展覽,展出一位新手藝術家的精美畫作。這幅畫的標題是「點名」(The Roll Call),描繪因克曼戰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的細節。展覽還沒結束,《點名》就已經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評價很高的畫作了。
  • 胡塞佩‧德‧里韋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年)是西班牙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但人們可能想不到,他的整個藝術生涯是在意大利度過的。他被稱為「洛‧斯帕尼奧雷托」(Lo Spagnoletto),意即「西班牙小子」,是卡拉瓦喬最有才華的追隨者之一。在藝術創作中,里韋拉對卡拉瓦喬強烈戲劇化的明暗對比進行改造,探索出了更明亮的光影效果。里韋拉還融合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西班牙繪畫的寫實、博洛尼亞的古典主義和羅馬畫派的造型。
  •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紀元)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於10月11日在紐約布碌崙(布魯克林)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為期約三個月。期間紐約人無需遠赴羅馬,即可近距離體驗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精髓。
  • 《埃及農婦與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畫作,描繪了一位農夫之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這是在埃及的歷史轉型與擴張階段,由法國畫家萊昂‧博納(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親情滿溢的生活瞬間。
  •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他一生畫了三百多幅壁畫,並有近一百幅卷軸畫被皇宮收藏。民間畫工稱他為「畫祖」,史稱「畫聖吳道子」。
  • 托爾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詩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後一部,內容雖直面黑暗,結局卻充滿光明。這是一部充滿希望的故事,無論有多少黑暗跡象,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無望的時刻,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做為借鏡。
  • 舞蹈是藝術史上最美、最受人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一些名畫以不同風格描繪這一主題,其中包括歷史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它們展示神話人物、貴族和平民肢體的律動,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