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白雪》確切的產生年代,目前還沒有定論。據傳《陽春白雪》是由楚國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廬,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鐘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幫助下傳唱開來的,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宋玉在《對楚王問》中提到過:「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裡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者彌寡……」
現在,廣泛流傳的琵琶曲《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係,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經過歷代名人的刪改,音樂結構更集中、更嚴謹、更富有層次,音樂形象也更加鮮明,並以其對音樂形象精煉的概括,質樸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現了人們的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對大自然充滿無限感情的精神氣質。全曲呈現出一種明亮的色調,活潑、樂觀,以活潑清新的旋律,賦予活力的節奏描繪了萬物生機盎然的春意景象。聽來使人感覺耳目一新,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優秀傳統樂曲。
現存有琵琶和琴曲兩種形式的《陽春白雪》。
一、琵琶曲
琵琶曲《陽春白雪》亦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這是一首廣泛流傳的琵琶名曲。它是由六十八板小曲集成的套曲,其中大部份小曲由老六板變奏而成。此曲分七段、十段、十二段幾種版本。一般將十段、十二段的稱為《大陽春》,七段的稱為《小陽春》。《大陽春》是李芳園、沉浩初整理的,樂曲以賦予層次變化的音樂,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大地回春、萬物生輝和一派生機勃勃、奼紫嫣紅、春意盎然的景象。《小陽春》則是近代琵琶家汪昱庭(1872—1951年)所傳,樂曲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冬去春來、冰雪融化、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到處充滿無限生機的初春景象。《小陽春》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裡介紹的是《小陽春》。
《小陽春》全曲有獨佔鰲頭、風擺荷花、一輪明月、玉版參禪、鐵策板聲、道院琴聲、東皋鶴鳴七個樂段,可劃分為起、承、轉、合四個組成部份,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樂曲。其小標題出自李芳園之手,與樂曲內容並無多大關係。
起部包括《獨佔鰲頭》。曲首出現長達十七拍的「八板頭」變體,它在以後三個部份的部首循環再現。在原《八板》的旋律上,以「隔凡」和「加花」等技法加以潤飾,運用「半輪」、「夾彈」、「推拉」等演奏技巧,使《八板》原型得到變化發展,音響效果獨特有趣,並使樂曲的旋律更加生動活潑、明快愉悅,表現出清新有力、歡快明朗的性格,以此奠定了全曲的基調。樂曲開頭的八小節在後面循環再現,是全曲各個部份的「合頭」。
承部包括《風擺荷花》和《一輪明月》。這兩個《八板》變體,在頭上循環再現《八板頭》之後,旋律兩次上揚,高音區展開的旋律更加花團錦簇,結構也擴大了,表現情緒較為熱烈,顯出一種勃勃生機。
轉部包括《玉版參禪》、《鐵策板聲》和《道院琴聲》,這是一個對比性的段落。三個樂段中出現了不少展開性的因素。首先是樂曲結構的分割和倒裝,並出現新的節拍和強烈的切分節奏。其二是運用「摭分」、「板」和「泛音」等演奏指法,使音樂時而輕盈流暢,時而鏗鏘有力。特別是《道院琴聲》引入了新的音樂材料,在演奏上,時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強音,時而用摭分彈出輕盈的曲調,整段突出圍繞正徵音的一連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合部包括《東皋鶴鳴》,再現了承部,並在結尾處作了擴充,採取慢起漸快的速度處理,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並在每拍頭上加「劃」,不斷增加音樂的強度,採用強勁有力的掃弦技巧,使全曲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二、琴曲
琴曲《陽春白雪》相傳為春秋時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據朱長文《琴史》記載:「劉涓子善鼓琴,於郢中奏《陽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譜》之說,此曲至唐高宗時完全失傳。唐代顯慶二年(657年)呂才曾依琴中舊曲配以歌詞。《神奇秘譜》列《陽春》於上卷宮調,列《白雪》於中卷商調。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