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老字號:「王致和」臭豆腐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9
【字號】    
   標籤: tags:

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味道新奇鮮美、膾炙人口,具有開胃、增進食慾之效。
  
王致和臭豆腐的「出世」可謂是事出偶然、歪打正著的一段趣話。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安徽仙源縣赴京趕考舉子王致和因名落孫山,生活無著,困居在當時的安徽會館。王致和幼年曾在父親開設的豆腐作坊學過手藝,為了維持生計,繼續攻讀以求下科再考,他便在會館附近租了幾間房子,每天磨上幾斗豆子做成豆腐沿街叫賣。
  
有一次,豆腐做得多了,沒有賣完,又時值夏季,如不及時處理就會發霉變質。他苦思對策,忽然想起家鄉用豆腐作腐乳的方法。從未做過腐乳的王致和靈機一動, 尋得一個罈子,將剩下的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然後一層層地碼好,配上花椒等佐料並用鹽醃起來。以後他一心攻讀,漸漸忘了此事。到秋風送爽時節,王致和又重操舊業,這時才想起那壇醃製的豆腐。他剛打開壇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再仔細一看,雪白的豆腐已呈綠色了。王致和捨不得倒掉,於是捂著鼻子,鼓起勇氣嚐了一嚐,不料味道卻鮮美無比。送給鄰居品嚐,眾人皆稱讚不已,說吃起來香味濃郁,非常開胃。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致和」臭豆腐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
  
王致和考場失意,屢試不中,臭豆腐的生意卻日漸興隆,遂棄學經商,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前門外延壽寺街路西購置一所舖面房,開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後場,自產自銷,取名「王致和南醬園」。「王致和南醬園」這6個字分為兩塊匾,分別由當時的清朝狀元孫家鼐、魯琪興書寫。孫家鼐還寫了兩幅藏頭門對,一是「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一是「醬配龍蟠調芍藥,園開雞跖鐘芙蓉」,雕刻在4塊門板上,冠頂橫讀為「致和醬園」。可惜這些珍貴的文物在「文革」中被毀,所幸的是,王致和人將4句藏頭詩永遠地印在了商品包裝上,作為王致和歷史文化的象徵。
  
王致和的臭豆腐生意越做越紅火,代代相傳,到清光緒年間,已經成為京城名吃。至清朝末年,王致和臭豆腐傳入宮中,為慈禧太后所賞識,列為御膳小菜,因臭豆腐的名稱聽起來不雅,於是按其形狀、顏色御賜雅號「青方」。王致和南醬園門前的三塊立匾繪製了彩色龍頭,象徵著「大內上用」。
  
臭豆腐一經「上用」,頓時身價百倍,生意蒸蒸日上。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都把臭豆腐當作美食,並開始有人競相彷制。清光緒年間,在宣武門外、延壽寺街等地相繼開設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醬園。《都門經略》一書為王致和樹碑立傳,廣為流傳。
  
王致和臭豆腐選料精良,是以優質黃豆為原料,經過泡豆、磨漿、濾漿、點鹵、前發酵、醃製、後發酵等多道工序製成。其中醃製是關鍵,撒鹽和作料的多少將直接影響臭豆腐的質量。鹽多了, 豆腐不臭;鹽少了,豆腐則過臭。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這是因為豆腐塊上繁殖了一種產生蛋白□的黴菌,它分解了蛋白質,形成了極豐富的氨基酸,味道非常鮮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了硫化氫氣體所造成的。另外,因醃製時用的是苦漿水、涼水、 鹽水,又形成了豆腐塊呈豆青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北京「一得閣」墨汁,距今已有近140年的生產歷史。
  • 吳裕泰茶莊,原名吳裕泰茶棧,始建於清朝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最初為吳氏家族茶莊進儲茶葉而建。當時吳氏家資殷富,在北京已開設多家茶莊,有朝外大街的吳德利茶莊,廣安門內大街的協利茶莊,西單北大街的吳新昌茶莊,崇文門大街的吳鼎裕茶莊,崇文門內的信大茶莊,通縣城內的乾泰聚、福盛茶莊等。這些吳氏茶莊買賣興隆,在京城內的茶行中已具有一定規模。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茶葉的需求量大增,為集中進儲茶葉,吳裕泰茶棧便應運而生。茶棧開業之際,創建人吳錫卿花了五塊銀元請來一位飽學鴻儒老秀才祝椿年題寫了第一塊匾牌「吳裕泰茶棧」。
  • 萃文閣坐落在北京琉璃廠文化街的東口,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一家以研究和經營書法、字畫、篆刻、印章材料、文房四寶為主的專營店,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