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戲曲臉譜的勾畫根據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戲曲臉譜常常選擇物像作為人物的特殊標誌,那麼又是根據甚麼來選擇物像呢?粗略歸納,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有的根據說唱文學,包括評書和演義小說等。如《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戲曲舞台上的關羽臉譜的勾畫就照此描寫進行。
  
有的根據人物性格,如魯智深勾螳螂眉,是選用喜斗的螳螂,來象徵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好鬥的性格。

有的根據人物姓名或諢名,李逵諢名是「黑旋風」,許多劇種都以螺旋紋作為他臉譜的主體形象。方臘臉譜上畫一蠟燭形象,「臘」與「蠟」諧音,以合其名。
  
有的根據人物的非凡身份和本領,以金色塗面為「佛」;以青色塗面為「鬼」。腦門上畫眼者,為二郎神;畫舍利珠者為和尚;畫太級圖、八卦者,或是太上老君,或是通曉天文地理的人。
  
有的根據角色上場詩或唱詞,如有些劇種的黃巢臉譜,繪有金錢圖案,就是取自黃巢的唱詞:「自幼生來膽包天,排牙二齒面金錢」。
  
有的根據人物善用的武器。如許多劇種的孟良,腦門上都畫紅葫蘆,這是因為他善用葫蘆火攻。 又如典韋臉譜中的雙戟,竇爾敦臉譜中的虎頭雙鉤等。
  
有的根據民間傳說。如包拯額頭上的「月牙兒」,傳說就很多,有說是小時候被馬蹄踩的,有說是小時候被驢蹄踢的;有說是小時候自己畫的(畫一太陽,內中有一月亮);有說是生來就有的;也有說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斷陽、夜斷陰」。而在安徽合肥包公祠中的一幅包拯老年時的寫真像裡,額頭上並無太陽和月亮。這幅「宋龍圖學士」像,證實了種種傳說的虛構。但這傳說和根據傳說勾畫的臉譜,卻都體現了古代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又如:傳說趙匡胤是火龍下凡,所以眉間畫紅色跑龍。傳說鍾馗才華過人,但因為相貌醜陋而未能考中,一氣之下,撞柱而亡,故額頭塗以紅色,表示流血。
  
有的找不到合適的代表物,荊河戲呼延以漢字代替。很多劇種都有這種現象。京劇楊七郎腦門寫「虎」字,荊河戲呼延讚臉上也有「虎」字,巴陵戲王伯黨臉上有「忠」字。臉譜中的各種篆體「壽」字也不少見,像「福」、「祿」、「喜」、「孝」等字在不少劇種的臉譜中也有。
  
無論是根據哪種緣由勾畫臉譜,都還要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有幾個勾畫臉譜者同時登台演出的話,決不能使其顏色犯重,幾個臉譜的顏色一定要拉開距離。如《長板坡》中曹操與八將,一人一色,互不犯重。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 七年出國三十多次,足跡幾乎踏遍全球之後,陳錫煌不免感慨,懂得文化的外國人,願意千里迢迢來看戲,但傳統戲劇在台灣卻非常弱勢。憑著一股「藝術的東西不能給外國人看不起」的志氣,2009年,陳錫煌以自己的名字成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
  • 大幕拉開,雄渾的圓號響起,氣氛凝重。只見江水滔滔,霧氣瀰漫,一艘艘戰船正在行進。諸葛亮一襲白衣,羽扇輕搖。面對沉沉夜色,他胸有成竹。兵士們奮力搖槳,向曹營進發。接近對方水寨時,諸葛亮命士兵擂鼓吶喊,鼓聲引來曹軍箭如飛蝗,射中船上綁紮的草人。很快,孔明收箭十萬餘支,滿載而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