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套」,是由演員扮演儀仗、侍從、衛士、宮娥、衙役、士兵等角色,四人為一堂,組合成護衛的隊列,以顯示帝后、將帥、各級官員等不同身份和地位。同時,又由於他們的服飾、扮相、手持道具的不同,以及他們站立的部位和排列組合成不同的場面,可以顯示不同的環境特色。因此,他們既是劇中角色,又是構成某種場景的實體的一種物質條件,「龍套」就是具有這樣的兩重性。比如在帝王沒有上場之前,一堂手持瓜棍瓜錘的太監或一堂大上場分別以八字形站在台中披著黃色繡龍的桌圍椅帔的桌椅兩旁,這種龍套與切末(即布景和大小道具)的組合,便構成了金鑾寶殿的場景。在元帥未升帳之前,旗牌和兵將的排列與桌椅等切末的組合構成帥府,衙役的排列與桌椅等切末組合構成公堂,手持掌扇、符節、爐、宮燈的宮娥的八字站位,構成皇后的內宮等等,「龍套」成為構成場景的重要成分,其形體同切末一樣起到構成環境的物質作用。
「龍套」,不但有這種構成場景的功能,而且,他們在戲曲舞台上站立的不同隊形排列與運動,又可以形成不同場景的變換。比如:幾個衙役以八字形排列與桌椅切末等組合而構成公堂的場景,但當他們隨著官員在舞台上繞場或轉場行進時,它的形體動態又可以觸發觀眾聯想而產生大街小巷的場景轉換。兩隊敵對雙方的士兵,分別於舞台的上下場門以「二龍出水」的動作列隊出場,造成兩軍對壘的敵對陣勢,構成作戰的戰場環境等等。同時,因為這種構成場景的條件是龍套演員的形體動態,他們在舞台上的運動,造成場景隨之而變換,他們運用隊形的排列、行動的組合、運動的節奏等等而創造出不同的氣氛和情勢。
龍套的構成場景的功能,與演員的形態摹擬一樣,是一種不穩定的、流動的、模糊的場景展現與轉換,即在某一場景出現之後,又可由於龍套形態的變動而逐漸消失,並為另一種形態所引發的情景氣氛所替代。這當然也算作場景隨演員的動態而變化的一種。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