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俗稱「雙玩意兒」,遊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的北部地區。初名「打玩藝兒」,後來統稱二人台。其形成過程有二說:一說清光緒年間,於內蒙古西部,在蒙漢民歌和絲弦坐腔的基礎上,吸收漢族民間舞,創造出一丑一旦、載歌載舞的表演唱,取名「蒙古曲」;一說清末葉,由山西河曲民間演唱小曲的「打坐腔」與秧歌等結合發展為歌舞表演唱,之後流傳至內蒙古西部,吸收蒙族歌曲演變而成。
初為曲藝走唱形式,表演者通常為一男一女,一人可飾幾個角色,後來進一步發展成扮演固定人物的民間小戲。樂隊由笛子,四胡、揚琴和四塊瓦組成,服裝、化妝倣傚晉劇,道具有扇子,手絹,霸王鞭等。內蒙古的二人台,以呼和浩特為界,分東西兩路,西路二人台初稱「蒙古曲」,演員只有丑、旦二人,節目中人物多時,由丑扮演各種角色,稱「抹帽戲」。東路二人台初名「蹦蹦」,遇有劇中人物超過兩個時,則由多人分飾角色同台演出,傳統劇目以《走西口》、《打金錢》、《五哥放羊》、《珍珠倒捲簾》等影響較大。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