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並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
《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不過,晉代的笛應該是指羌笛,是豎吹的,和現在的簫相若。)譜中解題云:「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其樂曲內容,歷代曲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云爾。」(明《伯牙心法》)從這裡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明代有人認為是唐人顏師古把它改編成琴曲,流傳至今。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曲的前半部以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複了三次,用來描繪梅花的清雅高潔,並因此而稱為「三弄」,樂曲的後半部則用稍快的曲調再加上音色的變化,來表達梅花在寒風中迎風搖曳的堅毅不屈的形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節奏自由跌宕,更顯梅花剛健挺拔的氣質,特別曲終前音樂突然從F調轉入a角調,令人耳目一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鮮明的音樂形象和特有的藝術魅力,也為今天人們所喜愛。其演奏形式,除古琴獨奏、琴蕭合奏外,還被改編為鋼琴獨奏、民樂合奏、琵琶獨奏、琴與編鐘合奏等廣為流傳。這些演奏形式,也甚為悅耳動聽和具有古情古意。@(//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