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獸又稱走獸是中國畫中較難表現得好的一門,宋朝沙門德洪即指出:「畫工能為神鬼之狀,使人動心駭目者,以其無常形,無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為貴。惟犬馬牛虎有常形,有常形故畫者難工,世之人見其似,則莫不貴之。」由此可見畜獸有常形,即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定的體型、比例與動態,稍不謹慎,觀察得不夠仔細,即容易流為笑柄。常畫的畜獸有馬、牛、虎、獅、鹿、羊、猿猴、貓、犬、狸、兔、騾以及象徵權勢的龍等,每一種走獸各有不同的特徵與習性,作畫前必先詳細地觀察與寫生。
畜獸的觀察與寫生
中國古代畫家即非常重視觀察,譬如擅長畫獐猿的北宋畫家易元吉,曾游荊、湖間,深入山區,觀察野獸的動靜游息之態,故其走獸畫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經過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馬,必終日觀察,無暇與客人交談,故能畫出馬的特徵,黃山谷在其詩中即稱讚道:「李侯畫骨亦畫肉,下筆生馬如破竹 。」據說元代畫馬名家趙雍曾經據壯學馬滾塵狀,其母管夫人自窗中窺看,正見一匹滾塵馬,故趙雍畫馬,能得其性情。可見古代成就高的畫家都很重視觀察,甚至親身模仿其動作,以求生動的表現畜獸的特徵與神趣。
蘇東坡的題跋中曾經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處士一日正在曝曬其書畫,有一牧童看見其中一軸戴嵩畫的鬥牛圖,拍手大笑說:「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牧童經常與牛生活在一起,發現到牛在角鬥時,牛尾是緊夾在兩股間,而唐朝畫牛名家戴嵩的觀察還欠週到,以致造成錯誤,是值得作為我們的借鏡。
中國畫一向提倡「形神兼備,以形寫神」,畫畜獸也不例外,觀察入微,掌握神態,才能將其畫活。走獸雖然同樣具備五官、四肢,但其傳情表達的能力,卻不如人類豐富,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其細膩的動態和神情,每一種動物都有獨特的表達喜怒哀樂的方式。此外動物也有許多特別的習慣和動態,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隨意的轉向各個方向,如收聽器般,能覺察極輕微的聲音;貓、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隨著自然光線的變幻而開合,猶如照像機的光圈原理;動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調節各種姿態,這些特點都應注意到。
畫貓耍表現出乖巧伶俐的特色,同屬貓科的虎則要表現出威嚴勇猛的感覺;畫驢要畫出傻氣和滑稽的味道,同屬奇蹄科的馬,就要畫出神駿豪邁的性格,每一種動物的性格,在作畫前必先稍加研究。
寫生時對動物解剖學應有瞭解,至少必先觀察其骨骼與肌肉的關係,古人常說「畫虎畫皮難畫骨」,是指一般人往往過分去描寫搶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對展示虎威的重要性。
速寫是累積創作素材和捕捉生動形象的必要手段,然而它是通過觀察與默畫相結合的方法,把生動的形象勾出,並不是看一筆畫一筆,對於畫動態的畜獸,應掌握神態,尤其要注意從一個動態過渡到另一個動態的瞬間,只用寥寥幾筆,就要準確的表現出畜獸的特點,其動勢要靠線條不同方向的對比和組合來表現。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