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每天要和媽媽通國際電話半小時,要問功課、要談吃飯生活,電話費好貴哦!」從廈門到金門金城國中唸書的林昆佑,談及國中就離鄉背井到金門唸書的生活,言談中帶有成長,但也有些許無奈。
父母為了生活到中國工作,但為了維繫與台灣教育的連接,年僅十四歲的林昆佑,和哥哥、妹妹一起到金門就學,與父母隔著台灣海峽,類似林昆佑這種台商子女的教育,似乎也在兩岸之間形成另一種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育部自九十一年補助福建沿海台商子女就近回金門就學,目前有四十一名學生自大陸跨海就學,這些學生從簡體字回到繁體字,重新拾起所謂的台灣記憶,但離開父母親人,有人花上萬元與父母通話,有人則因沉迷網咖迷失自己,年少的生活與情感,卻也隨同出現了必須正視的迷惘。
林昆佑目前就讀於金門金城國中二年級,與讀同校三年級的哥哥林建均、中正國小四年級的妹妹林冠吟,從廈門到金門唸書半年多了。「原本三兄妹讀廈門國際學校,一年學費就要一百多萬元,」林昆佑說,現在學費不到國際學校的二十分之一。
林昆佑說,父母決定送他們到金門唸書絕非國際學校學費太昂貴,而是國際學校是美語課程,他與哥哥又都是選修法文,才讀兩年,中文愈來愈差,因爸媽不願意他們讀大陸當地學校,回金門讀書成為最佳的選擇。
多數台商子弟居住設在金城國中的宿舍,每個月回到廈門探望家人兩次,但台商子弟學生的媽媽總是不放心小孩,十天半個月就搭金、廈航船看看孩子。
因父母在廈門經商,去年十月才從台灣宜蘭轉學到金城國中的何沂潔說,「爸媽很想多看到我,但又怕我到大陸唸書不適應,就選了金門當中介點」。
何沂潔目前租屋住在校外,媽媽與奶奶輪流從廈門陪伴她與弟弟,她說,雖然金門功課壓力比較輕,但還是習慣台灣生活。
金門台商子弟學生不少是兄妹檔、姊妹檔,金門高中二年級學生鍾祖安已到金門兩年,妹妹鍾華去年九月成為她的學妹。鍾家姊妹分別在台灣接受四、五年的小學教育後,才隨父母到大陸。
鍾華比較兩岸的中小學教育說,台灣較自由開放,她不喜歡大陸小學生要加入少年先鋒隊打紅領巾,國中則要宣誓成為共青團員,升學考試才會有優先被排名到前面的權利,剛好爸爸也討厭這一套,讓她們姊妹倆自行決定回到金門,未來第一志願是回台灣唸大學。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