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很多閃耀著人類智慧之光的民族工藝,其中居於前列的便有刺繡,它是基於「絲」的發現和利用而發展起來的,它不僅充實和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
刺繡梅花 |
中國的刺繡藝術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伴隨著玉器、陶器和織物而誕生。
刺繡,是用彩色絲、絨、棉線,在綢、緞、麻葛、布帛等底布上藉助針的運行穿刺,從而構成花紋、圖像或文字,古籍中稱為「針」或「女紅」。刺繡是畫繢的姊妹藝術,因此,《周禮.考工記》便將刺繡隸列在繪畫之內,認為「五彩備,謂之繡」而首肯刺繡的藝術地位。
最初的刺繡又和美麗的絲織錦緞並列,統稱為「錦繡」。這又從另一層面表明,它實用和審美結合的工藝文化性質,及它的源遠流長。
從縫紉到刺繡作為手工藝的刺繡,是在一般縫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穿針引線到縫製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考古發掘資料證明,早在一萬八千多年前,中國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已經使用骨針縫綴獸皮。到了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針,而且有了紡織。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中出土了帶花紋的葛織品,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中出土了絹片、絲線、絲帶和苧麻布,證明了中國的絲織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刺繡青竹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女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要學習紡紗織布和裁衣縫紉,刺繡是與此緊密聯繫的。過去在江南地區,如像蘇州一帶,專門有一種稱作「繡娘」的職業,從事富裕人家女兒的刺繡教習。她們不僅要刺繡自己的嫁妝,並且要製作很多帶有刺繡的工藝品(如荷包、汗巾之類),以便出嫁時送給男方的親友。因此,繡花也就成為衡量新娘心靈手巧的一個標準。
在中國各地的民歌中有一種小調叫《繡荷包》,大意是說:一個年輕的少婦在家,忽然聽到狗叫聲,有人送來了出門在外的丈夫來信,要她繡一個荷包戴。她便帶著欣喜急切的心情去找貨郎,買綢選線,神仙故事和世間美景…她幾乎要把中國的人文都繡到荷包中去,以寄托對丈夫的愛戀。等她繡完了荷包袋,天也亮了,捎信的人也來了。故事並不曲折,但感情自然,真摯動人。千百年來,中國民間的刺繡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資料來源:世華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