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戲曲漫談:戲曲功夫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甩髮功

  是戲曲表演特技之一,劇中人物在頭頂扎束一綹頭髮,演員通過舞動髮束來表現人物的激動心情。甩髮功包括甩、揚、帶、閃、盤、旋、沖等多種甩法,在刻畫人物性格和表達人物感情上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蕩子

  是戲曲中的一種常見的武打表演程式,演員或持兵刃交戰或徒手格鬥,用來表現戰鬥場面和渲染戰鬥氣氛。交戰雙方人數在三人以上的均稱為”蕩子”。蕩子根據人數的不同,又可分為單頭蕩子、三股蕩、四股蕩、六股蕩、八股蕩及群蕩子等,四股蕩是雙方各二人,輪番交戰,在武打場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般是緊接在雙方主將對打之後。

  小翻

  戲曲中有許多滾、翻、跌、撲的技巧,為了防止演員受傷,都要在厚厚的地毯上練習,所以俗稱毯子功,泛指在毯子上練習的各種跟頭。小翻在跟頭項目中有著突出的地位和舞台表演作用,它的過翻形式優美、節奏強烈、軟硬功兼備,動作帶有強烈的連貫性,最能造成緊張激烈的表演氣氛,能很好地表現炙手可熱的戰鬥場面。小翻又分為踺子小翻、小翻蠻子、小翻前撲、小翻提、小翻踺子等等。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明、清兩代,是昆山腔、弋陽腔等演出的傳奇劇目的天下,表演藝術的發展和提高,使行當分工越來越精細,宋元戲曲中的淨丑角色,到明清戲曲中分化為大淨(大面、亦稱大花臉)、副淨(二面、亦稱二花臉)和丑(三面、亦稱小花臉);大淨中又有紅面、黑麵、白面之分;醜的臉譜,基本上是沿著宋元戲曲的「花面」路子發展的。副淨扮演的反麵人物,氣局亞於大淨,臉譜規格略大於丑,就是把丑角眉眼間的白斑擴大些,勾過眼梢,但又不同於大白面,大白面則擴大於整個臉部,或一直可以畫到腦門頂。這個歷史階段,昆山腔和弋陽腔是基本相同的。如果比較的話,也有各自的側重點,如在大淨臉譜方面,昆曲在白面上有較大發展,而弋陽腔則在黑麵上表現得更出色。
  • 戲曲臉譜是由「代面」(即面具)演化而來,「代面」起到在戰爭中威嚇敵人的作用,後被用到了舞台上。在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年 907年)樂舞節目裡就有了「假面歌舞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 1279年),隨著戲曲發展,為了方便演員,就將油彩直接勾書在臉上,就成了臉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為使離舞台較遠的觀眾清楚地看到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是有必要的。早期的臉譜只用黑、白、紅三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後經幾代戲曲藝術家的改造加工創新,色彩愈來愈豐富,人物性格更加鮮明。
  • 古今中外的戲劇演出都追求外部形式的美感,但外部形式的形態、手法、方法等很不相同。西方傳統戲劇的人物造型追求的是寫實,也就是如實反映現實中的人物造型。中國戲曲中的人物造型則是非寫實的,也就是與現實中的人物造型有一定距離,這樣就對外部形式美的追求更加刻意,因而也就使戲曲外部形式的裝飾性特徵非常突出。
  •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幾乎家喻戶曉、人所眾知,其表現手法也多種多樣,諸多戲曲、電影、電視劇都曾搬演過這一經典名劇,如今動畫領域也相中了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由中影公司投資製作的動畫電影《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目前已製作完成。
  • 戲曲臉譜的變形大膽而誇張,正所謂「粉墨青紅,縱橫於面」。但是,這種大膽和誇張,又不是隨便塗抹而成的,是有一定的規律和方法的。臉譜藝術非常講究章法,將點、線、色、形有規律地組織成裝飾性的圖案造型,由此也就產生了戲曲臉譜的各種各樣的格式與規則,也就是形成了一定的程式。(「程式」一詞在語言學中,本義是法式、規章或格式。《辭源》中說,立一定的准式以為法,謂之程式。)
  • 象徵是一種符號,但不是一般的符號。戲曲臉譜就是一種象徵性符號。
  • 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
  • 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 《漢宮秋》  

    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雜劇劇本。元馬致遠作。寫西漢元帝受匈奴脅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一反傳統描寫昭君的作品,以元帝和昭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著重譴責了怯懦自私的文臣武將。曲詞文采斐然。曾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

  • 這次的表演集合了東西方藝術於一堂,而且特別強調中國傳統文化。晚會中,由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綜藝團表演的雜技表演,特別贏得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他們是由復興劇校綜藝科畢業學生、中華民俗技藝訓練中心學員及李棠華特技團部分團員所組成。表演的項目有,柔骨雙鳳、旋轉乾坤及金玉滿堂。由於團員們個個身手矯健、技藝超群,一位八十四歲的老奶奶說,本來以為會在晚會表演中睡著,沒想到隨著他們的精湛演出,精神愈來愈好,整場晚會都沒有闔過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