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源於蒲州梆子,約形成了明末清初年間,興盛於清同治至抗戰以前,最早流行佈於南起石嶺關,北至雁門關的代州一帶,後來遍及晉北各地及張家口、包頭、呼和浩特等地。
北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對中路梆子、口梆子、京梆子、河北梆子的形成起了重大影響,它本身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借鑒了大量民間曲調而豐富自己。
北路梆子的唱腔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板式有慢板(亦稱「四股眼」或「頭性」)、夾板(亦稱「慢二性」)、二性、垛板、三性、流水、箭板、滾白等。文場原以四大件為主:板胡(領頭)、二弦、三弦、四弦、經過發展又加上了二胡,琵琶、提琴等。武場有板鼓,手板、梆子、當鑼、水釵、小鑼、鉸子、碰盅、狗娃子(小方鑼)等組成,鼓板居指揮地位,北路梆子的唱腔高亢激越,頗能表現塞外人民的豪爽性格。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