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亭橋,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瘦西湖畔,是瘦西湖的標誌之一,因其橋上建有五亭而得名,又因建築於蓮花堤上,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又稱蓮花橋。它是一座風格獨特的石拱橋,也是中國風景名勝中獨一無二的景觀。
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年),清朝時揚州的巡鹽御史高恆,迎奉乾隆皇帝到揚州,為了討皇帝歡心,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這座“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側凡十有五”的風格特殊的石拱橋。
當初本想借鑑北京北海之景的形態建造,欲將北京北海大橋、五龍亭和白塔三景集於一處。五龍亭五亭臨水而建,可是瘦西湖太窄,沒有北海水面開闊,無法將五龍亭依樣興建,工匠別出心裁,構思巧妙的將亭與橋合而為一,形成“亭橋”,分之為五亭,群聚於一橋之上,亭與亭之間以廊連接,形成完整的屋面。
在這一座長達五十五米的石拱橋二、三丈寬的橋身上,矗立著五座亭子。橋與亭巧妙的和諧配置。中間一亭最高,為“重簷四角攢尖亭”建築式,南北各二亭分列四翼,互相對稱,拱襯出主亭,均為“單簷攢尖亭”。
五亭都是黃瓦、青脊、朱柱、白欄,飛簷下畫棟雕樑,卷角飛甍,彩繪典麗,金碧輝煌。亭內天花板上有彩繪藻井,周圍石欄的柱端皆有雕鑿精巧的獅形,橋下有由大青石砌成的四翼,分置15個卷洞,洞洞相通,皆能行船。造橋者將橋身建成由三種共十五個不同的卷洞聯繫,而形成空靈的拱卷形,橋正中的橋孔最大,跨度為7.13米,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
兩旁的十二個橋孔亦呈小的半圓形,佈置在橋礎三面,可通南北,橋階洞則為貫通東西的扇形。拱腳兩側各以三面有小半圓券的墩台。由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大小不一、形狀各殊的五個橋孔,石橋平面為工字形,在直線的轉角中安置了曲線的橋洞,橋與亭自然就配置和諧了。橋基雄威,橋亭秀美,整體造型纖巧、比例適當,集穩重大方與玲瓏剔透於一體。
五亭橋造型和結構,在工程技術上是比較複雜的,在保存下來的的古橋中,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是力與美、壯與秀的和諧。建築風格精巧的將園林設計和橋樑工程結合。特點是陰柔陽剛、南秀北雄。成為中國橋樑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
如果以一個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來形容瘦西湖,那麼五亭橋就像一條五朵蓮花組成的腰帶,緊束著瘦美人的腰肢,更顯出迷人的風姿。
每當滿月之夜,各個卷洞都銜一水月,眾月爭輝,在銀光湯漾的美景,泛舟穿梭於橋洞間,別具情趣,令人心醉不已。
【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