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樂聖貝多芬樂譜手稿 縮影膠卷明年上市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31日訊】(法新社柏林三十日電)柏林國立圖書館說,樂聖貝多芬手稿精選輯將於明年製成縮影膠卷後推出上市。此一樂壇盛事將使得一般大眾首度得以一窺這位德國偉大作曲家作品從初稿到定稿的全貌。

慕尼黑出版商 K.G. Saur Verlag 將以貝多芬(1770-1827)創作的主要交響曲總計一萬四千六百頁手稿,與一千八百頁註解為主,製成縮影膠卷,推出「貝多芬作品精選輯」。

柏林國立圖書館發表聲明,「由貝多芬親手刪除、後來再修改的樂段,我們將以彩色標示,再現世人眼前的貝多芬作品,將帶給研究貝氏樂譜手稿人士不少方便。」

貝多芬手稿精選輯將於明年完成,售與有意購買收藏的個人與機構,定價為五千四百歐元(六千一百五十五美元)。

柏林國立圖書館與普魯士文化傳統機構,共擁有幾乎全部的貝多芬偉大作品原稿,其中包括第四、第五、第七、第八交響曲,莊嚴彌撒,以及他唯一的歌劇作品費黛里奧(Fidelio)。

此外,二次大戰期間唯恐遭戰火波及,特別送往波蘭克拉科夫Jagiellonian圖書館保存的約一千八百份手稿,同一出版商亦將另外製成縮影膠卷後推出上市。

迄今K..G..Saur Verlag已完成「古典音樂之父」巴哈(1685-1750)作品類似縮影膠卷精選輯。(//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7月27日訊】(法新社薁地利薩爾斯堡二十六日電)一年一度的薩爾斯堡音樂節,在由葛濟耶夫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白遼士的「盛大死者彌撒(Grande messe desmorts)」樂音中,在樂聖莫札特的出生地緩緩開幕。盧森堡的亨利大公以及英國王儲查爾斯也親臨現場,聆聽這場音樂節傳統開幕節目的演奏。他們隨後也參加了盛大隆重的晚宴。
  • 舞蹈是藝術史上最美、最受人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一些名畫以不同風格描繪這一主題,其中包括歷史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它們展示神話人物、貴族和平民肢體的律動,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 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藝術家雖然英年早逝,卻流芳百世。19世紀初藝術家理查德‧帕克斯‧波寧頓(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儘管波寧頓再過幾週就是26歲生日,卻因肺結核過世。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大約10年的時間,唯後5年才創作油畫。儘管如此,大眾依舊公認波寧頓是他那個時代重要的藝術家,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傳說中的八仙中漢鍾離度化呂洞賓修道成仙的故事。 《鍾離度呂》局部。(正見網)
    黃粱一夢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其實它有多個版本,講述的卻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鍾離度呂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瑪刻》(Captive Andromache,約1888年)由英國學院派畫家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構思並創作,動人地展現了母親與孩子、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情感。在萊頓敏感的筆觸下,這些充滿愛的親緣關係,為安德洛瑪刻在特洛伊戰爭後經歷的國破家亡,提供了修復的解藥。這幅畫也提醒我們,往往透過失去,我們才學會珍惜擁有。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