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7日訊】
方亨咸
行書疏林散秋光五律條幅
疏林散秋光。翠瀑下重嶺 。
溪迴咽危石。空山多餘景。
茅屋三兩家。翛然有殊境。
曳杖短橋西。 應門鶴聲耿 。
似欲報幽人。 彼此發深省 。
款-書呈梁河老年翁正,方亨咸丙辰八月
印-方亨咸印 祖孫御史 父子翰林兄弟進士
方亨咸(生卒年不詳)字吉偶,小字姐哥,號邵村,安徽桐城人,太僕拱乾之子,清順治四年(一六四七)進士官御史。
善書,精于小楷,山水,其山水學黃公望,筆力博大而雄沉,力追古法,與程正揆,顧大中並稱鼎足,花鳥意態如生,曾繪百尺梧桐卷,生平足跡幾遍天下,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為劉年伯作山水軸,清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作深林垂綸圖。
《賞析 》
明代帖學大盛,其風氣一直延續到清朝碑學興起,聲勢始稍衰。其間能手輩,信手拈來,皆有可觀,如本件品,用筆挻勁,有文徵明的遺風,而其中又有章草,米芾,董其昌的風格摻入其中,無論在筆法或章法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以上。
有趣的是,明清這一類二線書家,若不是某大家的忠實追隨者,其書風共同的特點是諸家雜出,米芾幾乎人人都,有其他隋唐宋元的書家體勢,似乎呈排列組合的方式出現在廣大的書家群中,以致雖說面貌各異,其間自有高下之分,但整體看起來卻風格統一,這種同質性如此高的現象,可能因明人所見多為條件限制之下,產生了只能在體勢上變化,而筆法卻趨向一致性的現象,而這種時代的限制,也正是帖學衰微,碑學興起的一個重要因素(張之鼎)。
轉載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