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1日訊】
水淺不妨松影長
款:春原長兄屬書/世愚弟阮元
印:阮元印【朱文】擘經老人【朱】
藏印:德門居珍藏【朱】博窗寶藏【朱】
賞析
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字伯元,號芸台,清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轉編修,少詹事,入值南書房,做過山東,浙江學政,嘉道間,曆兵部,禮部,工部,戶部侍郎,又任會試總裁,後官至總督,晚年入京為體仁閣大學士,一生積極提倡學術研究,做了大量編書刻書工作,又在浙江設立詁經精舍,在廣東立學海堂,選高材生讀書其中,先後建 靈隱書藏 焦山書藏 等藏書樓 年輕時與焦循,王念孫,劉台拱等多有交往,尤其與族姊夫焦循交往尤密,受他影響很大,其研究訓詁,曾問學於王念孫,深受其影響,他認為言由音聯,音在學前,聯音以為言,造字以赴音,音簡而字繁,得其簡者以通之,此聲音文字,訓詁之要,以簡通繁,古今天下之言,皆有部居,而不超越喉舌之地,對注釋(爾雅),非深通聲音文字之本原不能,因為其轉注假借本有大經大緯之部居,而初,哉,首,基,其偶見之跡,山,水,器,樂,草木,蟲,魚,諸篇,亦無不以聲為,特後人不盡知,強調語言文字的起源,最初都是簡單的聲音,聲音既同,行義便很相近,主張說經遵信漢儒,謂聖賢之道,存於經,經非詁不明,漢人治詁,去聖賢之尤近,譬之越人之語,吳人能辨之,楚人則否;高,曾之形體,祖,父及見之,子,孫則否,蓋遠者見聞,終不若近者之實,其考證,主張推明古訓,實事求是,古禮有聚訟千年之 明堂,群雍,封禪,經其考證始明,謂儒者之治經,但求其是而已,是之所在,從注可,違注亦可,不必定如孔,賈義疏之例,提出鐘鼎銘詞,當與九經並重,對石刻亦十分重視,力以金石考證經史,在義理的研究上,認為古今義理之學,必自訓詁始,聖賢之言,不但深遠者非訓話不明,即淺近者,亦非訓詁不明,故其訓話,以闡發義理為最終目的,曾謂少學習,自宋人始,由宋而求唐,求晉魏,求漢,乃愈得其實,越初近原始之義理,主張從事孔子研究者,應從曾子開始,認為時習應兼包誦之行之二義,認為(大學)上的格物,其格字應作至字講,物字應作事字講,認為凡事皆應親身實踐,才能深入了解許多道理,為正確解釋理學家爭論之仁,用歸納方法,孔孟所談之仁集中排比,加以發明,恢復其原義,又認為商周人談,性命多在事,所以初於實際,而易於率循,晉,唐人言性命,多在心,流入空虛,易於附會,遂專訓性命,闡明性命本義,認為靜坐主敬,的敬字,本意是嚴肅認真,對工作負責之義,而非理學家們空坐拱手,因而,其所談義理,以訓詁為具,以佛家之說還之佛家,以宋儒之說還之宋儒;以三代之說還之三代使學者有悟於古初義理之原,不致為後起之說所亂,論者謂其義理之學卓識精裁,獨出千古,著有:(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華山碑考),(疇人傳),(小滄浪筆談),(研經室集),(經籍訓詁),(山左金石記),(皇清經解),(學海堂初集)等
轉載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