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宋 李嵩 朝回環珮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卷 絹本設色 33.1 x 60公分
收傳印記: 雲中. 河北棠村. 蕉林. 石渠寶笈. 御書房鑑藏寶. 宣統御覽之寶.

本幅採用「右圖左史」形式,記錄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的史實,幅上各以楷書標題,幅後附文記史。「太清觀書」為真宗召群臣於皇家藏書處太清樓,觀太宗聖製御書及新寫四部群書情景。雖是皇宮一部份,處理手法非常樸實。建築結構單純肯定,界畫線條簡勁有力。

殿身面寬七間,當心間(居中的一間)柱距較大,次、梢、盡間遞減。匾額懸掛於樓閣上層前檐正中,牌心書有「太清觀書」四字,重檐歇山頂(宋稱九脊殿),正脊兩端有鴟吻裝飾。鴟吻一般被認為是<< 唐會要>>中所描述:「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上以壓火祥。」傳說能避火,故將其形象用於建築脊飾。

中國古代高層建築是由台基、柱、斗栱、屋檐、平坐,沿垂直線方向逐級疊加而成,斗栱是減少橫梁與立柱交接點上的剪力特有的部件,由若干梯形木塊~斗,和肘形長木塊~栱,層層裝配而成。此圖斗栱用材較大,合乎宋代<<營造法式>>規定七間殿宇的用材。檐下一周在柱頭處使用「一斗三升」斗栱,簡練有力,頗顯疏朗,較近於唐代之碩大雄壯。

殿堂採用唐宋時期「兩階制」設東西階的做法,左右對稱,供賓主升降之用。堂前廊道及踏道兩側皆圍以鉤欄,柱頭上飾有寶珠仰蓮。畫中可見散水磚設於台基下四周,以受檐上滴下之水。

1、<<營造法式>>由李誡(?~1110)奉旨編修,書成於宋哲宗元符三(1100)年,徽宗崇寧二年(1103)頒行列郡官署,作為營建工程通行的法式,紹興十五年(1145)重刊,是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專書。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馬」對人類的貢獻也許更甚於其它動物,馬協助人類維持生存、繁榮以及征戰沙場。馬也提供我們運輸、犁田耕耘、機械動力,甚至跟我們勇敢地衝鋒作戰。
  • 遊客不僅能在凡爾賽宮「戰馬輝煌—人類文明的重要夥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覽中欣賞到克雷格的畫作與騎馬藝術,還可以從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藝術品中看到輝煌的歷史,甚至還能欣賞到罕見的馬術或騎兵盔甲。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