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瓷器的使用,到了唐代更為普及,制瓷工藝的進步、瓷器質量的提高,使瓷製日用品得到極大的發展,並取代了大量的金、銀、玉製用具,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多,此時的瓷器開始銷往海外,而且瓷器的造型,紋飾也開始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白瓷在隋代完成了成熟期,發展到唐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系統,即常說的「南青北白」。
1、邢窯
位於河北省內丘縣,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十分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人們對邢窯瓷的印象是「白如雪」,近年的考古出土發現亦有粗細之分。
邢窯瓷釉色有白、黑、褐黃等,以白居多,器類有碗、罐、皮囊壺、注子、枕等,碗底足大碗為平足,小碗為玉壁形足,碗底常見剝一「盈」字。
2、鞏縣窯
位於河南省鞏縣的小黃冶,鐵匠爐材,白河鄉等處,以燒白瓷為主,兼燒三彩和絞胎陶器。鞏縣窯燒制的白瓷器物有碗、壺、瓶、罐、枕等。以碗類為最多,胎質較細,呈白色及灰白色,釉色有純白,白閃青和白泛黃等,器內外均施釉,器外近底處無釉露胎,碗類底心多不施釉,釉面可見紋小開片紋。
鞏縣窯三彩陶有生活器皿和像生動物小俑,玩具等,鞏縣「唐三彩」陶為素三彩有黃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得到進一步發展,並在南北各地漸漸出現有自己獨特風格產品的瓷窯,如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窯具、裝燒技術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器型和裝飾工藝更為豐富,出現了硯、虎子等新的器物,堆貼、模印花紋複雜。
隋唐五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瓷器生產的第一個高潮,白瓷在此時趨於成熟,並形成中國瓷器生產南青北白的局面,在唐代更出現了釉下彩瓷,唐長沙窯的彩瓷有青釉褐彩,紋飾有圖案畫和人物、花鳥等,也有用簡單的褐彩斑點,斑塊塗於堆貼和印花處,突出裝飾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長沙窯彩繪裝飾有時更用文字作裝飾主題,有廣告、警句、詩詞等等。在唐開始使用的匣缽裝燒到五代使用更為普遍,使燒成後的瓷器呈色勻淨,此外採用改進的支裝燒法也使五代滿釉瓷得以燒製成功。後世在瓷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瓷都景德鎮,也在五代時開始燒制瓷器。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