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中國的絲織物是何時出現的呢?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始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此後,經過殷商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織繡工藝,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春秋、戰國
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馬山發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絲織品、編結和刺繡等。絲織品的品種有絹、羅、紗、錦等。花紋有幾何紋、菱形紋、S形紋等,幾何紋中還飾有龍鳳、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繡中,有繡衣、繡褲、繡袍等,繡地多用絹,用辮針繡出龍、鳳、虎、三頭鳥,以及草葉、枝蔓和花朵,線條流暢,技術高超。
秦、漢
秦漢的織繡工藝,尤其是漢代,在繼承戰國傳統的基礎上,有著飛躍的發展。絲織品種更為豐富,有錦、綾、綺、羅、紗、絹、縞、紈等。
漢代絲織的花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雲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吉祥文字、各種幾何紋。漢代絲織的製作工藝已非常精美,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曾出土一件素紗禪衣,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只重49克,不到一兩重,可見極為精巧。
漢代刺繡的針法,主要是辮繡,也稱鎖子繡,其特點是針路整齊,繡線牢固。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大量刺繡實物,品種豐富,製作優美。
三國、兩晉、南北朝
六朝時期的織錦,以四川生產的蜀錦為著名,《丹陽記》:”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吳亦資西蜀,至是始乃有之。”可見蜀錦是三國時魏國、吳國所爭求的一種高級絲織品。
六朝時期的織繡紋樣,在繼承漢代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變化,它改變了漢代雲氣紋高低起伏的不規則變化的格式,構成了有規則的波狀骨架,形成幾何分割線,而更加樣式化。
隋、唐
唐代的織繡工藝十分發達。官府設有織染署專門管理生產,分工很細。民間的織繡生產幾乎遍及全國,而且產量很大。
唐代織繡工藝努力追求華麗的色彩效果。絲織的品種很多,而以織錦最著名,一般稱為”唐錦”。它是用緯線起花,用二層或三層經線夾緯的織法,形成一種經畦紋組織。因此,區別於唐代以前漢魏六朝運用經線起花的傳統織法,稱漢錦為”經錦”,稱唐錦為”緯錦”。緯錦的優點是能織出複雜的裝飾花紋和華麗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錦在傳統的圖案花紋基礎上又吸收了外來的裝飾紋樣,所以它具有清新、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唐錦的裝飾花紋有:聯珠紋、團窠紋、對稱紋、散花等。
唐代刺繡向著更精緻的方向發展,因為它的基礎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如此,那些住在深宅大院的有錢人家的小姐們,刺繡便成為她們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的唯一活動,漸漸形成了”閨繡”。
宋
宋代的絲織,在唐代的傳統生產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宋代的織錦具有時代特色,稱為宋錦。其特點是採用小朵花,規矩紋,有變化多樣的八達暈、龜背紋、鎖子紋、萬字流水等,組織規則嚴整,色調沉靜典雅。宋錦除作為服飾、賞賜及經濟貿易外,還作為裝裱書畫的特用材料,為書畫家所樂用。
在絲織物中,緙絲是一種新興的絲織品。緙絲有多種名稱,如刻絲、克絲、兢絲等。緙絲主要是織作繪畫或書法,反映絲織工藝由實用向欣賞方面分化。宋代緙絲的主要產地,北宋時在河北定州,南宋時以雲間(松江)為中心,名家輩出。
宋代的刺繡針法精細,用色典雅;它也和緙絲一樣,向欣賞品發展,成為後來的畫繡。宋代刺繡由繡院組織生產管理,民間刺繡也較發達,並可作為商品出售。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