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清代木雕藝人

曉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木雕藝術是中國民族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據說原始社會就有木雕藝術品出現。春秋戰國時期木雕藝術得到發展,至唐代趨於成熟完美。而明清時期的木雕作品多以民間生活習俗,以及歷史神話故事為題材,也出現了許多木雕藝人。
  
趙陳秀
  
浙江省縉雲縣人。清代末年縉雲木雕的創始人,他自幼從東陽木雕藝人學藝,在縉雲縣雕刻當時風行的寺廟、祠宇等建築上的木雕裝飾,有名於時。他於1930年以後去世,卒年已八十歲左右。近代縉雲縣木雕名手周章寶,就是他的學生。
  
江金榜
  
清末福建木偶雕刻藝人。福建著名木偶雕刻藝術家江加走父親。泉州花園頭人。原先從事雕刻佛像,後來專門從事木偶雕刻。江加走從小隨父學藝,父親傳授他五十多種木偶頭和一個平髻的梳制髮式。
  
柯世仁
  
清末福建木雕藝人。福州像園村人。為龍眼木雕「像園派」名匠。「像園派」又稱「柯派」。柯世仁擅於根據黃楊木、紅木、竹子等不同材料的性能,運用劈、削、雕、剔等刀法,隨心所欲,雕成風格各異的各種作品。柯世仁善於集前輩藝人傳統技法的大成。他最善雕刻古代人物等圓雕作品,作有「射獵圖」、「普賢像」、「達摩」、「觀音」和「鐵拐子」等諸雕像。
  
陳天賜
  
清末福州木雕名匠。福州大板鄉人。幼年學藝於柯傳鐘。善雕仙佛,亦宜花鳥。刀法取大塊劈削,作品粗獷有力,風格淳樸,以傳神為旨。長期研究龍眼木雕。他創造的龍眼木雕人物,裝上骨制牙、眼、染成褐色,使人物更為生動,盛行一時。為「大板派」木雕奠基人,故大板派又稱「陳派」。

(資料來源:世華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崔士順,明代木雕藝人。
  • 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四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俱、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四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佈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緻,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徽派「四雕」以歙縣、黟縣、婺源縣最為典型,保存也相對較好。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俱、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四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而達極盛。明代雕刻粗礦、古樸,一般只有平雕和淺浮雕,藉助於線條造型,而缺乏透視變化,但強調對稱,富於裝飾趣味。清代雕刻細膩蘩復,構圖、佈局吸收了新安畫派的表現手法,講究藝術美,多用深浮雕和圓雕,提倡鏤空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十餘層,亭台樓謝,樹本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蟲魚集於同一畫面,玲現剔透,錯落有緻,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
  • 全器選取一塊沈香木雕製而成,只見峰壁偉聳,刀斧痕歷歷可見,頗具繪畫中「斧劈皴」意。
  • 1870年代末、1880年代初,紐約市是美國奢華家具和室內裝潢的製造中心。南北戰爭後,國內經濟增長激起了前所未有的住宅建設熱潮,高端家具製造業應運而生,迅速發展。
  • 施洗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說道:「看哪,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 1:29)。基督教藝術經常用羔羊來描繪基督。
  • 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位於西班牙首都中心,可說是西班牙王室傳統的代表。這座宮殿來自18世紀中葉改建古老的摩爾人堡壘(Moorish fortress),呈現法國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佔地超過100萬平方英尺,擁有近3,500個房間。王宮是西班牙王室的官邸,至今仍用於國家慶典。馬德里王宮以躋身歐洲最大宮殿之一而聞名。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