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柳塘釣隱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4日訊】
宋 作者不詳
柳塘釣隱 冊
絹 設色
23.6 x 24公分

宋人作畫十分注重情境、氣氛的營造。以此幅為例,山池為骨幹,其間置以房屋、柳樹、雜林,池中藕花正盛,予人安靜恬適之感,然點點鴨鳧、喜鵲及鷺鷥,卻添得幾分生意,頗富有山林野趣。荷塘上一棹自葦叢歸,船篷中懸酒葫蘆,士人閒倚,加上柳樹池莊,大有淵明歸隱之意。

  此幅景物十分豐富,卻給人開闊明淨之感,除了所有的樹木、屋宇、山脈,圍繞著水池,成一同心圓的構圖,使得畫面疏朗有致外,作者更以極細之筆,來寫各項景物,寫實逼真,無一贅筆,而且用了一些反襯的手法,如柳樹叢林間,用濃墨與汁綠畫雜樹於遠處,襯托著墨色較淡的柳樹,使得畫面前方更為明亮,在小小的方寸之間,顯出無窮的天地。

  以作品年代來論,高居翰在其《中國古畫索引》中認為此幅是一件非常好的南宋作品。(註1)從構圖而言,以高遠俯視全局,佈局合理,景物寫實,此種近乎定點透視法,是南宋較常用的取景觀念,而點景人物如高士、童僕之結體自然,意態、表情皆傳神,加上人體的比例皆較北宋更為修長,應是北宋山水人物畫長足發展後的作品。在用筆方面,細膩而寫實,此種含蓄溫柔的筆調,與南宋那種較圓熟、硬勁、轉折、多波磔的筆觸,有所不同,如以細筆點染,如以汁綠畫柳,筆墨嚴謹,造型十分寫實,此種較含蓄寫實的筆法,與院藏另一件王詵(約西元1048-1104年後)「傑閣媐春」的柳樹頗有相似之處,較無南宋那種靈巧、純熟而甜膩的習氣,應為南宋前期作品,尤其與著錄記載的北宋宗室趙令穰(活動於1070-1100)的平林煙水,汀渚水鳥之題材,或與趙士雷(11世紀)之溪塘汀渚風相似,如李錞(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官至秘書丞)曾「跋趙士雷四時景絕句」之夏景云:「繁陰雜樹映汀沙,三伏江天自一家;欲喚扁舟渡雲錦,平舖明鏡是荷花。」(註2)「柳塘釣隱」很貼切地傳達這首詩的意境。這類作品在北宋應已風行,此幅即便不是他們的作品,也是臨摹其風格之佳作。

  經由收傳印章可得知,此幅在項元汴收藏時,應比現在尺寸更大,後經重新裝裱才被裁切。《故宮宋畫精華》認為「清玩」此半印,似為卞永譽之藏印(註3),然檢視《晉唐以來書畫家鑑藏家款印譜》及《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兩本書內之「令之清玩」(註4),與此印形狀、大小不同,然印文結體、印色類似,是否為卞永譽之印尚待考。

(童文娥)

轉載於台彎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 著作權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 《野外景觀》(A Wild Scene),托馬斯‧科爾於1831至1832年間創作。油彩、畫布,130公分×194公分。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收藏。(公有領域)
    藝術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北的工業區,年輕時移民美國。他發現這裡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桀傲不馴的荒野國家。於是,他以精湛的光線處理、構圖和空中透視,捕捉了美國荒野的壯麗景致。
  •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905年)是19世紀法國學院派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現代人們把他的作品稱作是:「美的標準」。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無論各民族習慣和文化怎樣差異,人們到了布格羅的作品面前,讚歎的語言「真美啊!」和一百年前是一樣的。時代在前進,對「美」的感受卻是不變的。人類心中有一種永恆的「美」的標準,通過藝術作品而產生共鳴。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