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訊】中國素有文明古國之稱,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經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銅冶鑄業的發展達到高峰。在當時的亞洲大陸上,商周的青銅冶鑄業所產生的青銅藝術,是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春秋晚期是初期的鐵器時代,但是鐵器時代的到來並沒有立即導致青銅工業的衰退。相反,由於當時生產技術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銅器的鑄造技術亦有新的發展。大約到了戰國晚期,高水平的青銅鑄造業由於冶鐵工業的突飛猛進而完成了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在產品的其它領域中,繼續發揮它的作用。漢代的青銅鑄造工藝,仍然呈現出美麗的餘輝。
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製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人們在加工石器的過程中,發明了磋磨、鑽孔等加工新技術。當時人們除了磨製砂岩、頁岩、變質岩的農業、手工業、狩獵工具外,還磨製蛇紋石、透閃石、石英石、硅質石等彩石玉器。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製作可能已發展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的遺址中,均有玉器出土。其中如玉斧、玉鏟、玉兵器等,當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出土了距今8000年以前的早期手制陶器。新石器時代,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大量出現,製作日益精美。戰國時期發明了鉛釉陶器。唐代生產的三彩釉陶,以其絢麗的色彩和豐富的內涵顯示出盛唐文化的面貌。宋代以後,由於瓷器在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陶器生產日益減少,釉陶器物生產逐漸減少,但從未間斷,轉而生產琉璃建築構件。
瓷器是商代中期開始出現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於其工藝還不夠成熟,故又稱為原始瓷器。漢代青瓷逐漸擺脫原始狀態而趨於成熟。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青瓷廣泛發展,在浙江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江西豐城、湖南湘陰等地形成制瓷中心。北方的內邱、臨城、淄博、安陽等地也於北朝時期開始生產青瓷,並發明了白瓷。
隋唐以後,白瓷獲得進一步發展,形成青瓷、白瓷並行的局面。宋代是制瓷業高度發展的時期,瓷窯遍及南北各地,除青、白兩大品種之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也大量出現。定窯、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青白瓷)、龍泉窯等,由於產品被廣為仿燒而形成窯系;定窯、汝窯、官窯、哥窯和鈞窯,工藝精湛,影響深遠,被後人譽為「宋代五大名窯」。元代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更加繁榮。運用釉下彩工藝燒制的青花、釉裡紅瓷器,色調清新明快、鮮亮絢麗。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全國瓷器生產的中心。青花和釉裡紅燒制技術更加成熟,青花已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單色釉出現了鮮紅、寶石紅、孔雀藍、澆黃、甜白等新品種。彩瓷則相繼創製了斗彩、五彩,及後期又增添了粉彩、琺琅彩等新品種。瓷器風格「妍麗工緻」。景德鎮之外,德化窯白瓷、宜興紫砂器、石灣窯窯變釉陶以及山西法華陶器等,均負盛名。
竹雕、木雕、牙雕、角雕是中國的傳統工藝,歷史悠久。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雕刻技法多種多樣,在明清時期高度發展,並廣為流傳。
竹子結實竿挺,虛中潔外,外表油潤,色澤近琥珀,且具有渾厚堅韌的特性,被人們認為是祥瑞之物。明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甚少,明中葉以後至清代,竹刻名家輩出,使竹刻藝術從實用轉變成為供人們鑑賞收藏的藝術品。
木雕工藝是以各種木材及樹根為雕刻用材,是傳統雕刻工藝中的重要門類。木雕歷史悠久,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木雕魚,是中國木雕史上最早的實物。宋以來,大都是用組織細密的木材雕刻,如黃楊木、檀香木等,後硬質木材輸入內地,木雕工藝得以長足發展,用料有紫檀木、烏木、紅木、雞翅木、沉香木、楠木等,最常用的則為紫檀與黃楊木。
牙雕工藝是以象牙及其他動物的牙為材料雕刻的工藝品,其技法與竹、木雕刻大體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筆筒、臂擱、鎮尺、筆架、屏風等為多。中國牙雕歷史源遠流長。原始社會時,人們就懂得利用骨、角、牙製成雕刻品,早在商代就有了負責象牙雕的專業奴隸,技藝已達很高水平。唐宋時期象牙製品已達較精美的程度。明清時期,以象牙為材料的牙雕工藝也相應普遍發展起來。由於與南亞、非洲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擴大,象牙原料也隨之引進中國,中國各具特色的牙雕傳統工藝得以發展。
角雕所用材料主要為犀牛之角。由於犀角得之不易,受到歷朝政府的控制,甚至犀角製成的飾物都成為等級尊卑的標誌。因此,犀角雕刻未得普遍流傳,亦未形成一種專門的工藝美術專業,多由竹、木、牙雕刻藝人兼工。明清兩代是犀角雕刻高度發展的時期,主要集中在蘇州、揚州、南京、杭州、廣州等地區。清代宮廷大約自雍正朝起開始製作犀角器,至乾隆朝達到鼎盛。
──轉自《世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