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smo.com)
【大紀元1月14日訊】真誠待人,格守信義是與人交往的根本。待人心眼實一點,心誠一點,守信一點,能更多地獲得他人的信賴、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因此獲得更多的成功機遇。
我們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點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點真誠,少一些戒備。對可以信賴的人,真真假假,閃爍其詞,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舉。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他還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要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麼的。”以誠待人,會在可以信賴的人們之間架起心靈之橋,通過這座橋,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並在此基礎上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肯露真心。“敞開心扉給人看”,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卸除猜疑、戒備心理,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內隱閉鎖的一面,同時又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有開放的一面。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發現一個開放的心靈,爭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係,與人打交道時,能用誠信取代防備、猜疑,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的結局。
以誠待人,要坦蕩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他的事業關係密切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地指正,督促他立即改正。雖然人不喜歡被批評,但當別人認識到批評者確實是為自己著想,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靈得以溝通,友情得到發展。
以誠待人,應當知人而交,當你摔出赤誠之心時,先看看站在面前的是何許人也,不應該對不可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否則,適得其反。
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得敞開自己的心懷。要講真話、實話、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正如謝覺哉同志在一首詩中寫道:“行經萬里身猶鍵,歷盡千艱膽末寒。可有塵瑕須拂拭,敞開心肺給人看。”
有一個英國作家,名叫哈爾頓,他為編寫一本《英國科學家的性格和修養》的書,採訪了達爾文。達爾文的坦率是盡人皆知的,為此,哈爾頓不客氣地直接問達爾文:“您的主要缺點是什麼?”達爾文答:“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觀察力,不善於合乎邏輯地思維。”哈爾頓又問:“您的治學態度是什麼?”達爾文又答:“很用功,但沒有掌握學習方法。”聽到這些話,誰不為達文的坦率與真誠鼓掌呢?按說,像達爾文這樣蜚聲全球的科學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問題時,說幾句不痛不痒的話,甚至為自己的聲望再添幾圈光環,有誰會產生異議呢?但達爾文不是這樣。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點毫不掩飾地袒露在人們面前,這樣高尚的品德,換來的必是真摯的信賴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這樣。你敢於說真話,說實話,肯讓人知,朋友為你的誠實所感動,便會從心底深處喜歡你,他給你的回報,也將是說真話,說實話。
《晏子春秋•內篇存下》中就有“信於朋友”的話,把“信”看成是朋友之間的一個重要環節。“信”,在封建社會被視為五常之一,是人的一種美德。過去小孩子的啟蒙讀物《幼學瓊林》中,就有專門講交友的章節,並有種種概括:“爾我同心日金蘭,朋友相資曰麗澤”,“心志相孚為莫逆,老幼相交日忘年”,“刎頸之交相如與廉頗,總角之好孫策與周瑜”,這裡說的都是友情的深厚,而深厚的友情其源泉便是真誠待人。
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異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膽相照,赤誠相見,才會心心相印。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並沒有減弱“真誠”在友誼官殿中的光澤。相反,對於社會的進步,人們給“真誠”又增添了熠熠光彩。
離開了真誠,則無所謂友誼可言。一個真誠人的心聲,才能喚起一大群真誠人的共鳴。“投之以本桃,報之以瓊瑤。一我們的生活中應充滿真誠。
(摘自《處世經》)
摘自【明心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