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論語》說(41):禮之本?大哉問

作者:薛馳
《論語說》(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字號】    
   標籤: tags: , , ,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四》)

【注釋】

林放:魯人,一說他是孔子弟子,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

:一治也,把事情辦妥的意思,如《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一說弛,鋪張,《爾雅‧釋詁》:「弛,易也」;一說和易。

【討論】

本章進承上章。上章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章就回答林放問的「禮之本」問題,說:「一切的禮,與其過於奢侈,寧過在節儉上。喪禮與其過於治辦,寧過在哀戚上。」

孔子的回答令人叫絕。「禮之本」是大很大、很高深的問題,現在的人可以寫一本學術專著,但孔子回答得很簡單、具體,叫人一聽就懂,可以著手去做。

本章有幾個地方需要仔細琢磨。第一個,孔子稱林放的問題(「禮之本」)為「大哉問」。 林放問的不是花花果果、枝枝葉葉,而是根、是本,或許他也覺得當時的禮已經太瑣屑、浮誇而無真情實感。孔子稱讚他問得好,問到點子上了。禮的根本精神是什麼?在人的內心,在真情真意,在仁心。

第二個,春秋時禮有五禮,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但孔子只以喪禮舉了一個例子。祭為五禮之首,為什麼這裡沒講?因為祭禮很高深,在當時也很敏感,不好談。本篇的第十章、第十一章專門提到祭禮,孔子都迴避了。而人人都要養生送死,最是人真情流露之際,所以孔子以喪禮為例,包括了其它禮。

第三個,孔子很講「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過奢與過儉都不符合禮;但孔子針對當時的亂象(禮儀徒具形式之偏),也是人性的普遍的弱點,這裡寧可採取矯枉過正的方式,也要端正學生們的認知。《禮記‧檀弓上》有這麼一段話,可與本章互參:「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祭禮,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周易‧小過》也說:「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張居正教小皇帝時,將本章說得透徹:最初,禮是本性流露,這叫本質。先王以為太簡、太直,為此製作了許多禮節,這叫作文。文質得中,乃禮之全體,到後來習俗日侈,卻只在儀文節度上究心,而制禮之初意,蕩然無存矣。然則今之禮者,與其趨尚繁華,而流為奢侈,寧可敦崇樸素,而失於儉嗇。蓋儉嗇無文,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不失為淳古之風,是即本之所在也。居喪者與其習熟於儀節,而無慘怛之誠,寧可過於哀痛,而少品節之制。蓋徒戚雖未合於禮之中,而猶自率其天性之真,是即本之所在也。

蓋天下事物,每自質而趨文。而世之將衰,必多文而滅質。而孔子欲矯之以合於中,是為救世也。讀本章,要善體孔子之心。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載入《四書章句集注》)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孔子本人是寬容、平和的,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不搞強制,不強求一致。還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篇),也並沒把「道不同」的人視為敵人,僅僅「不相為謀」罷了,並沒有排斥異己。
  • 在說話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誇誇其談,在行動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自我炫耀。從臉色上就能知道他有才能的人,是小人啊。所以君子知道了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是說話的要領;會做的就說會做,不會的就說不會,這是做事的準則。
  • 子張之問干祿,可以說是孔子教學的要點之一。孔子這段話有三個要點。首先,要多聞多見,即博學;其次,要闕疑闕殆,即審慎、精擇;再次,要慎言慎行,即守之約。如此,言寡尤,行寡悔,祿將不求而自至。
  • 孔子尊賢容眾,並不主張除惡務盡。事實上,善惡相對,是人世常態,世界上不可能全是君子而沒有小人、惡人,對小人、惡人也要給條活路。孔子建議舉用正直之人,置之於邪枉人之上,則邪枉之人也能化為直,而不是說廢置邪枉之人。
  • 儒家對孝的重視,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歷朝歷代都說「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漢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諡號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國正統之政,重點是講「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統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師」,官員是「父母官」,家國同構。從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導性的倫理。
  • 錢穆對本章的解說,則非常高妙。他說:人類社會,有法律契約,有道德禮俗,所以為指導與約束者縱甚備,然使相互間無信心,一切人事仍將無法推進。信者,貫通於心與心之間,既將雙方之心緊密聯繫,而又使有活動之餘地,正如車之有輗軏。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據就在於中華文化,在於道統。漢代董仲舒說了個非常著名的話「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注意,孔子這裡說的「繼周」,有特定的含義,是指繼承周禮、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華文化的軌道上,有「因」有「損益」,「雖百世可知也」。
  • 本章前句是評一不當做而做的事,後句是評一當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認為,從意義上講,應當各自為一章。但既然作為一章,編者應有苦心。就「為政」而言,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無論「不為」還是「必為」,都上循天理,內懷仁心,而勇於擔當。
  • 本次中華文明,從黃帝開始,到夏商西周,是為禮樂文明。所謂「六代樂舞」,一般指黃帝《雲門》、堯《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商湯《大濩》,以及周武王《大武》。又分為文舞和武舞。前四代,因禪讓得天下,故稱文舞,表演者手持樂器與雉雞尾羽;後兩代,因靠武力奪天下,故稱武舞,表演者手持干戚。
  • 魯國文化最盛,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還有一個獨特的意義。大家知道,一朝文化精華俱在宮廷。然而,西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西周滅亡,文化亦遭浩劫。幸而有魯,許多文化精華得以保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