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牧人來拜》:卡拉瓦喬的寫實意像

卡拉瓦喬對「牧人來拜」的逼真描繪,以獨特的視角讓觀眾一窺耶穌降生時的知名場景。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 蘇雯 譯
卡拉瓦喬(Caravaggio)約1609年創作的《牧人來拜》(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1610年去世前一年,卡拉瓦喬(Caravaggio)完成了他最後一幅等身大小的偉大畫作——描繪基督降生場景的10×7英尺布面油畫。這幅《牧人來拜》(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是為羅馬的「天使與殉道者聖母大殿」(Basilica of St. Mary of the Angels and of the Martyrs)繪製的,採用了卡拉瓦喬典型的精緻優美與深度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在藝術上,卡拉瓦喬意在凸顯謙遜與寫實這兩方面,這兩方面往往被前輩藝術家所忽視,卻與嚴守清貧生活的方濟會嘉布遣派(Capuchins)的精神相契合。

耶穌降生場景中的典型元素,幾乎和《聖經》故事本身一樣知名。一般描繪基督降生有三種姿勢:躺在馬槽中,被高舉展示,或躺在地上的一塊布上。描繪聖母瑪利亞經常是她祈禱的姿態,除非她正在展示自己的兒子。聖約瑟也多以祈禱的姿態出現,不過他有時也會在一旁觀看。這些共通特徵,無論是否展現出極度風格化的象徵意義,都在強調一個非凡的事實:這個嬰孩具有獨一無二的重要性——他是上帝之子。

卡拉瓦喬則強調了基督教信仰的另一面——基督的人性。透過降生為人,上帝之子與人類共同經歷所有平凡、不起眼,甚至是單調的日常生活。由此,藝術家著重描繪的是充滿真實貧困的普通人家場景,而不是基督內在的神性。

卡拉瓦喬約1609年創作的《牧人來拜》,布面油畫,314×211 cm,西西里島墨西拿地區博物館。(公有領域)

瑪利亞身體右側倚靠著馬槽,斜臥在地上。她的姿態與懷抱聖嬰耶穌的方式,都顯示她在休息——就像任何新生兒的媽媽一樣。馬槽既不像聖像畫中那樣描繪成嬰孩般大小的獨立物件、位於馬廄正中央,也不是視覺焦點。相反,它更真實地固定在牆邊,既不礙事,又大到可供兩三頭牲畜共用。在馬槽的左前方,放置著工作筐和一些工具。

人物之間的互動也別具一格。瑪利亞沒有向她左側的牧人們展示她的孩子,而是仍像他們到來之前那樣,把耶穌抱在懷中。雖然沒有跡象表明她忽視牧人們的存在,但很明顯她的注意力不在他們身上。

卡拉瓦喬約1609年創作的《牧人來拜》中的聖母瑪利亞。(公有領域)

方濟會的耶穌誕生場景

耶穌降生的藝術表現,起源於基督教誕生後的一個世紀。現今在聖誕節期間展示的這一場景,其廣受歡迎程度很大部分歸功於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遵規小兄弟會(Order of Friars Minor,即方濟會)創始人。在他的時代,意大利的宗教藝術與拜占庭聖像畫有許多共通之處,後者偏重象徵意義而非寫實表現。

象徵主義在聖像畫中無處不在。聖像畫家儘量弱化聖人面部的個性化特徵,而強調其美德和神職的象徵意味。當描繪《聖經》場景時,藝術家們更致力表現上帝所為,而不是讓觀眾身臨其境。

方濟各偏愛對宗教人物和事件進行現實的還原。1219至1220年間參訪伯利恆和耶路撒冷後,他於1223年決定創造耶穌降生的真實場景,讓人們裝扮成《聖經》人物,並有活生生的動物在旁邊。真人扮演的聖誕場景及逼真的藝術表現,很快就廣受歡迎,並且促使宗教藝術與世俗藝術都對寫實風格興趣大增。

教會作為藝術主要贊助人的地位,及方濟會在整個13世紀無處不在的影響,甚至可能對喬托採納自然主義畫風也有所影響。喬托出生在方濟各去世40年後,他的畫作在藝術史學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看來是邁向早期文藝復興藝術的重要一步。

喬托(Giotto)1297─1300年間創作的《亞西西的聖方濟各在格雷喬準備聖誕嬰兒床》(St. Francis of Assisi Preparing the Christmas Crib at Greccio),壁畫,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教堂。(公有領域)

直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大師們才完全成功地掌握自然主義繪畫技巧,儘管他們經常將自然主義與古典主義的理想化及象徵主義相結合。在卡拉瓦喬出生前的40年間,特蘭托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5─1563年)和改革天主教習俗的修會——其中最著名的是方濟各會嘉布遣修會強烈支持高度自然主義的繪畫,將其視為促進虔信宗教的最佳途徑。卡拉瓦喬的職業生涯始於米蘭,當時米蘭大主教聖嘉祿‧鮑榮茂(Saint Charles Borromeo)正是以贊助藝術的方式推動此願景。

卡拉瓦喬是第一位講求自然寫實(而非理想化的古典寫實)的藝術大師——儘管提香等前輩也推進了這一藝術運動。卡拉瓦喬的第一幅大型宗教畫,恰好就是《》()。後來他又創作了多幅包含眾多人物的等身大小作品,包括《聖保羅的皈依》(Conversion of Saint Paul)和《聖母瑪利亞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 Mary)。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作者簡介:

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是自由撰稿人,文章發表於《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多種期刊。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 《野外景觀》(A Wild Scene),托馬斯‧科爾於1831至1832年間創作。油彩、畫布,130公分×194公分。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收藏。(公有領域)
    藝術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1801年出生於英格蘭東北的工業區,年輕時移民美國。他發現這裡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桀傲不馴的荒野國家。於是,他以精湛的光線處理、構圖和空中透視,捕捉了美國荒野的壯麗景致。
  •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905年)是19世紀法國學院派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現代人們把他的作品稱作是:「美的標準」。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無論各民族習慣和文化怎樣差異,人們到了布格羅的作品面前,讚歎的語言「真美啊!」和一百年前是一樣的。時代在前進,對「美」的感受卻是不變的。人類心中有一種永恆的「美」的標準,通過藝術作品而產生共鳴。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