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來拜》:卡拉瓦喬的寫實意像
1610年去世前一年,卡拉瓦喬(Caravaggio)完成了他最後一幅等身大小的偉大畫作——描繪基督降生場景的10×7英尺布面油畫。這幅《牧人來拜》(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是為羅馬的「天使與殉道者聖母大殿」(Basilica of St. Mary of the Angels and of the Martyrs)繪製的,採用了卡拉瓦喬典型的精緻優美與深度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在藝術上,卡拉瓦喬意在凸顯謙遜與寫實這兩方面,這兩方面往往被前輩藝術家所忽視,卻與嚴守清貧生活的方濟會嘉布遣派(Capuchins)的精神相契合。
耶穌降生場景中的典型元素,幾乎和《聖經》故事本身一樣知名。一般描繪基督降生有三種姿勢:躺在馬槽中,被高舉展示,或躺在地上的一塊布上。描繪聖母瑪利亞經常是她祈禱的姿態,除非她正在展示自己的兒子。聖約瑟也多以祈禱的姿態出現,不過他有時也會在一旁觀看。這些共通特徵,無論是否展現出極度風格化的象徵意義,都在強調一個非凡的事實:這個嬰孩具有獨一無二的重要性——他是上帝之子。
卡拉瓦喬則強調了基督教信仰的另一面——基督的人性。透過降生為人,上帝之子與人類共同經歷所有平凡、不起眼,甚至是單調的日常生活。由此,藝術家著重描繪的是充滿真實貧困的普通人家場景,而不是基督內在的神性。
瑪利亞身體右側倚靠著馬槽,斜臥在地上。她的姿態與懷抱聖嬰耶穌的方式,都顯示她在休息——就像任何新生兒的媽媽一樣。馬槽既不像聖像畫中那樣描繪成嬰孩般大小的獨立物件、位於馬廄正中央,也不是視覺焦點。相反,它更真實地固定在牆邊,既不礙事,又大到可供兩三頭牲畜共用。在馬槽的左前方,放置著工作筐和一些工具。
人物之間的互動也別具一格。瑪利亞沒有向她左側的牧人們展示她的孩子,而是仍像他們到來之前那樣,把耶穌抱在懷中。雖然沒有跡象表明她忽視牧人們的存在,但很明顯她的注意力不在他們身上。
方濟會的耶穌誕生場景
耶穌降生的藝術表現,起源於基督教誕生後的一個世紀。現今在聖誕節期間展示的這一場景,其廣受歡迎程度很大部分歸功於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遵規小兄弟會(Order of Friars Minor,即方濟會)創始人。在他的時代,意大利的宗教藝術與拜占庭聖像畫有許多共通之處,後者偏重象徵意義而非寫實表現。
象徵主義在聖像畫中無處不在。聖像畫家儘量弱化聖人面部的個性化特徵,而強調其美德和神職的象徵意味。當描繪《聖經》場景時,藝術家們更致力表現上帝所為,而不是讓觀眾身臨其境。
方濟各偏愛對宗教人物和事件進行現實的還原。1219至1220年間參訪伯利恆和耶路撒冷後,他於1223年決定創造耶穌降生的真實場景,讓人們裝扮成《聖經》人物,並有活生生的動物在旁邊。真人扮演的聖誕場景及逼真的藝術表現,很快就廣受歡迎,並且促使宗教藝術與世俗藝術都對寫實風格興趣大增。
教會作為藝術主要贊助人的地位,及方濟會在整個13世紀無處不在的影響,甚至可能對喬托採納自然主義畫風也有所影響。喬托出生在方濟各去世40年後,他的畫作在藝術史學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看來是邁向早期文藝復興藝術的重要一步。
直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大師們才完全成功地掌握自然主義繪畫技巧,儘管他們經常將自然主義與古典主義的理想化及象徵主義相結合。在卡拉瓦喬出生前的40年間,特蘭托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5─1563年)和改革天主教習俗的修會——其中最著名的是方濟各會嘉布遣修會強烈支持高度自然主義的繪畫,將其視為促進虔信宗教的最佳途徑。卡拉瓦喬的職業生涯始於米蘭,當時米蘭大主教聖嘉祿‧鮑榮茂(Saint Charles Borromeo)正是以贊助藝術的方式推動此願景。
卡拉瓦喬是第一位講求自然寫實(而非理想化的古典寫實)的藝術大師——儘管提香等前輩也推進了這一藝術運動。卡拉瓦喬的第一幅大型宗教畫,恰好就是《》()。後來他又創作了多幅包含眾多人物的等身大小作品,包括《聖保羅的皈依》(Conversion of Saint Paul)和《聖母瑪利亞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 Mary)。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作者簡介:
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是自由撰稿人,文章發表於《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多種期刊。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