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8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君宜綜合報導)烏克蘭週三(8月21日)首次承認,其軍方使用美國製造的武器炸毀俄羅斯多座橋梁,以鞏固其在庫爾斯克(Kursk)地區的成果。與此同時,莫斯科方面加強了在烏克蘭東部的攻勢。
烏克蘭在一份聲明中說,在破壞俄羅斯在庫爾斯克地區的後勤設施的行動中使用了美國製造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HIMARS)。這是基輔首次在官方聲明中承認在俄境内使用了該武器。
華盛頓沒有直接評論在俄羅斯境內使用美制武器一事,但表示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烏克蘭是在抵禦俄羅斯進行的全面入侵。
自8月6日出其不意地進入庫爾斯克地區以來,基輔已宣布取得了一系列戰場勝利。另一方面,莫斯科則聲稱其部隊阻止了基輔的攻勢,並在烏克蘭東部取得了進展。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表示,烏克蘭軍方正在加強在烏東重鎮波克羅夫斯克市(Pokrovsk)周圍的兵力部署,以應對俄羅斯的繼續推進。波克羅夫斯克市是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推進的重點。
在一次例行電視講話中,澤連斯基敦促盟國履行承諾,儘快為烏克蘭武裝部隊供應彈藥。他強調:「我們的合作夥伴必須履行其對每項援助計劃和協議的承諾。這對我們的防禦至關重要。」
I received several reports from Commander-in-Chief Syrskyi on our positions, primarily in the Pokrovsk direction, Donetsk region. We understand the enemy’s moves and are strengthening our defenses.
An inspection was carried out regarding the supply of shells. It’s crucial that…
— Volodymyr Zelenskyy / Володимир Зеленський (@ZelenskyyUa)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 Scholz)在週三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預計基輔在庫爾斯克地區的推進行動「在空間上非常有限,在時間上可能也是如此」,並補充說烏克蘭事先並未就此行動知會柏林。
烏克蘭對其在庫爾斯克地區的總體目標守口如瓶,但表示已從俄羅斯用來越境打擊烏克蘭境內目標的地區劃出緩衝區。
烏克蘭特種作戰部隊發布的一段視頻顯示,庫爾斯克地區的幾個浮橋渡口被炸毀。據俄羅斯官方的報告,烏克蘭至少摧毀了塞姆河(Seym River)上的三座橋梁。
烏克蘭特戰部隊在通訊軟件Telegram上發文稱:「俄羅斯在庫爾斯克州的浮橋『消失』了?操作員……準確地摧毀了它們。」
烏克蘭聲稱,基輔在庫爾斯克地區已占領了92個定居點,面積超過1250平方公里,其獲得的領土面積超過了莫斯科今年在烏克蘭占領的領土面積。
自2022年底以來,烏克蘭軍隊尚未在戰場上取得任何重大成果。這次攻入俄境内極大地鼓舞了他們的士氣。俄羅斯稱此次攻入是事態升級。
據俄羅斯國防部稱,俄羅斯占領了位於交通樞紐波克羅夫斯克以東不到20公里處的澤蘭納定居點。
雙方均報稱遭到了大量無人機襲擊。烏克蘭表示攔截了俄羅斯發射的69架無人機中的50架;莫斯科則稱其防空部隊在俄羅斯領空摧毀了45架無人機,包括莫斯科地區上空的11架。
烏克蘭議會國防委員會祕書羅曼‧科斯堅科(Roman Kostenko)說,儘管發生了攻入俄境内的事件,但俄羅斯的首要目標仍然是奪取頓涅茨克地區,其並沒有從波克羅夫斯克附近抽調部隊作為增援。
他在接受烏克蘭網路電視頻道Espreso TV採訪時表示:「敵人(俄羅斯)確實開始調遣一些部隊……但他們有一個主要立場——不從波克羅夫斯克方向撤軍。」
俄羅斯多次表示烏克蘭的攻勢已經停止。車臣「阿赫馬特」特種部隊指揮官、國防部軍事政治部副主任阿普蒂‧阿勞迪諾夫(Apti Alaudinov)在向莫斯科匯報時說,俄羅斯軍隊已經阻止了烏克蘭的攻勢。
他在接受俄羅斯-1國家電視台(Rossiya 1)採訪時表示,「我們阻止了他們,並開始將他們擊退。」他補充說,烏克蘭軍隊正在重新集結,可能很快就會發動新的進攻,但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基輔智囊機構「烏克蘭國家戰略研究所」(Ukrainia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研究員米科拉‧別列斯科夫(Mykola Bielieskov)說,炸毀橋梁和浮橋將有助於烏克蘭沿河建立防線。
他在國家電視台的評論中表示:「這是一個機會,可以使防線更加穩定、系統化,更能隨時擊退俄羅斯的進攻。」
雖然盟國禁止烏克蘭使用西方武器對俄羅斯境內進行遠程打擊,但自今年春天俄羅斯對哈爾科夫地區發動新一輪猛烈攻勢以來,盟國相繼允許基輔使用西方武器打擊邊境地區。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的相關報導)
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