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旗袍秀令人目不暇接,當中多套旗袍出自於資深旗袍師傅殷家萬之手,已達八十八歲高齡的他,仍堅持工作,迄今已步入旗袍行業七十五年,得悉今年九月他將榮休。
屹立佐敦四十多年的寶靈商業中心設計懷舊,燈光昏黃,如同停留在半世紀前的香港。位於一樓的「上海寶星時裝旗袍」(簡稱:「上海寶星」)在旗袍裁縫殷家萬退休前,該處只剩下僅存的一間旗袍工場,數十呎的狹長空間裏,掛滿造工精細的旗袍和中式鏽花外套,工作檯上散落年代久遠的縫製旗袍的工具。
88歲的殷家萬師傅仍然親手縫製旗袍。(劉永康/大紀元)
八十八歲的匠人精神 追求盡善盡美
「旗袍穿起來高貴大方,有線條,步姿婀娜多姿。」八十八歲的店主殷家萬師傅穿著一件白色短袖衛衣,黑色西褲,微微駝背,架著黑色粗框眼鏡,手戴著裁縫用的頂針,口中有一條「口水線」,它是做旗袍及花紐的重要工具,欠了它那道綑條就不會貼服筆直。
殷師傅手戴著裁縫用的頂針,口中有一條「口水線」,它是做旗袍及花紐的重要工具。(劉永康/大紀元)
殷師傅在狹小的工作室縫製旗袍,雖然滿頭銀髮仍精神飽滿,他從事旗袍裁縫七十五載,仍堅持六天開鋪工作,其中三天收工後到縫紉中心教授製作旗袍。他的每一針每一線,也見證香港昔日的黃金歲月。
殷師傅在狹小的工作室縫製旗袍,雖然滿頭銀髮仍精神飽滿。(劉永康/大紀元)
殷家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匠人之一,他說最用心做的旗袍,今日已收入了博物館;縱使他計劃今年九月退休,但他仍心繫旗袍業,他認為年輕人在旗袍上稍作更新,令旗袍新潮些,未嘗不可,最重要是有人承傳,因為旗袍藏美,時光帶不走的東方之美。
殷師傅工作起來一絲不苟。(劉永康/大紀元)
十三歲學師 學師最重要有飯食和有瓦遮頭
殷家萬1936年出生,家鄉是江蘇省揚中市,1949年隨大伯來港,那時才13歲。「我大伯在香港做裁縫,見我十幾歲無書讀,所以帶我來香港。」大伯帶他到太子道西學師,製作旗袍多以師徒制傳承,師徒雙方是由鄉里舉薦而認識的,而學師時間多為三年,師傅大多不會主動教授縫製技巧。回想初學師,殷家萬形容是替師傅打雜,負責調漿糊、取拉鏈及挑綑條等工作。
布料樣本與木尺。(劉永康/大紀元)
旗袍製作學師時要從調漿糊開始。(劉永康/大紀元)
「學不到縫衫,師傅不會交給你做,擔心出錯要賠錢,那時物資很貴,人工卻相當便宜。」回想做學徒的日子,壓力頗大,「因為不懂,每件事都擔心,給你一件衫,你就要動腦筋。」儘管學師的生涯艱辛,殷家萬依然感恩,「學師辛苦?又不是好辛苦,有飯食,在鄉下食粥,三餐都是食粥,有飯食都不知幾歡喜!」學師只能從旁觀察,要學有所成,天分與勤力缺一不可,殷家萬幽默地說:「做這一行沒有多少功夫做不到,覺得自己有否天分?有點吧。」
殷師傅回憶昔日往事。(劉永康/大紀元)
旗袍在香港最風光的日子
六十年代改革開放,大量的上海大戶人家暫居香港,他們把香港作為移居海外的踏腳石。富裕人家對旗袍需求更大,服務更周到,他特別上門為千金小姐度身定造旗袍。
「那些小姐太太們不出門口的,普通的小姐才出外找裁縫。千金小姐一個電話就叫你上門度身,要上她家拿資料,完成後就用白洋布包住,送到她家。」當時的旗袍設計與現在大同小異,剪裁貼身,但更強調曲線美,特別重視腰部線條。另外,五六十年代,殷師傅憶述:「灣仔一帶有不少夜總會,當時不少舞小姐會中午來我的工場,找我著度身定造貼身的絲綢旗袍,她們大多擁有23吋纖細的腰肢,若果她們臀部欠缺曲線,她們會在旗袍的內履下幅自行縫上半墊,這樣看上來她們更顯婀娜多姿。」
然而「六七暴動」是香港的轉捩點,也標誌著旗袍行業的黃金歲月慢慢走向衰落。殷師傅憶述,「六七暴動」後生意轉差,不少富有人家移民外國,對旗袍需求大減,加上租金騰貴,綢緞公司相繼結業,愈來愈少人到裁縫店定造旗袍。
提到多年來最深刻的旗袍,則是一件紅色嫁衣。「表哥女兒結婚時我替她做的,她同學見到覺得好靚,結婚時借來穿,有七八個新娘子穿過,有時要闊身有時要窄身些,也是我改的。後來連她女兒結婚也著,現在捐了去香港歷史博物館。」
殷師傅示範旗袍製作工藝。(劉永康/大紀元)
「上海寶星」旗袍店內一隅。(劉永康/大紀元)
盼徒弟接班 承傳旗袍並發揚光大
現時寶靈商業中心只剩下「上海寶星」一間旗袍店,「以前有三間,現在沒有了,只有我一間,有些(師傅)退休了,有些不在啦。」殷師傅亦決定在今年九月退休,他說著退休計劃,依舊笑著密密縫,車衣、剪布、彈線、落針、穿針都俐落準確。
店內當眼處有兩幅殷家萬的畫像,皆由學生贈送,其中一幅題有「錦袍綴家 繡巧冠萬」,感謝殷師傅多年傳承旗袍工藝。(劉永康/大紀元)
店內當眼處有兩幅殷家萬的畫像,皆由學生贈送,其中一幅題有「錦袍綴家 繡巧冠萬」,感謝殷師傅多年傳承旗袍工藝。2013年起,他與一間裁剪專業中心合作開班授徒,教授製作旗袍的基本知識,他現時每星期仍然授課。他指學生對製作旗袍有濃厚興趣,對他們的成品甚為滿意,也佩服他們學習的決心,「要準備很多工具,要買鉸剪、漿糊刀、尺等,全部都是自己工具」。殷師傅不抗拒新潮旗袍,「現在年輕人喜歡穿那些,新潮些。我都開心,有人做下去就有希望,接班承傳下,不要讓它消失。」
採訪完後我亦反思,傳統的長衫工藝大多是以口述身教傳承,這些珍稀的技藝,會否伴隨著老師傅的逝去而消失或找到一班知音人一直承傳下去?
裁縫師傅殷家萬在「上海寶星時裝旗袍」店舖前。(劉永康/大紀元)
——轉自香港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愉悅#
-
綠茵之上,樹蔭之下,小溪淙淙,鳥飛鸝鳴,幾位女子身著素雅碎花裙,沿石階淺笑細語而過,翩躚步態盈輕,莞爾一笑娉婷…… 她們穿的便是「藝術家時裝」新推出的首款印花連衣裙 。這款裙裝猶如一陣清風,又像一股冰泉,帶來了涼爽與甘甜。看似平凡無奇,而這款連衣裙正是神韻藝術總監兼設計師D.F先生為「藝術家時裝」(Artist Fashion)設計的首款連衣裙。漢服服飾璀璨華美、豐富多彩,代表中華民族華麗、優雅、博大的氣質……中原大地自古被稱為「神州」,五千年的歷史壯麗輝煌,神蹟處處可見。《易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早在黃帝時代,古老華夏的服飾即具有相當規模。而且服飾形制取諸乾坤天地,它的內涵非同尋常,也屬於「神傳文化」之一。遠看是一道風景,近看是一種風情,細看處處都是功夫,這就是旗袍,一款中國風濃郁的經典服飾。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旗袍無疑是東方服飾文化和美學的典型代表。其實,旗袍是中西文化兼容並蓄的經典範例。可能很少人知道,美劇《權力的遊戲》的服裝設計和中國漢服之間有聯繫。《權力的遊戲》的服裝設計師在劇中借鑑了很多亞洲元素,但是其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他們的前襟和領口全部都是左衽,也就是穿反了。那麼漢服為什麼都是交領右衽?什麼情況下會左衽呢?這是否是《權力的遊戲》劇組悄悄鋪墊的一條隱線?十八世紀是個變化很大的世紀。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都發生在這個世紀。在服飾方面,法國大革命也成為西方服飾產生巨大變革的分水嶺,在大革命之前,歐洲服飾一如其他的文化領域,流行著「洛可可風格」,這是一種在巴洛克風格的基礎上加以誇張變形,使服飾更加繁複奢華的風格。張眼望世間,現代人的衣著打扮真是繽紛異常。而縱觀歷史,人類各個時期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服飾樣式與風格,更猶如天上繁星之琳瑯滿目。服飾反映了當代、當地的人對美的感受與呈現,讓本文充當時光鏡,請隨之一覽西方服飾在歷史中的演變。寧波人以前稱西方人為 「紅毛人」,因此製作紅毛人穿著的西服的裁縫被稱為「紅幫裁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