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論語》說(17):為政以德

作者:薛馳
《論語說》(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17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一》)

【注釋】

北辰:這裡以標誌北辰的北極星喻當政者。由於地球自轉軸作大約26,000年的周期性擺動,星星在天空的位置不斷變動。按照天文學家的推算:4,800年前,北極星不是現在小熊座α星,而是天龍座α星,古時稱為右樞。

:同拱,環抱、環繞之意。

【討論】

本章為《為政》篇第一章。《論語》首篇名「學而」,第二篇名「為政」,並非巧合。《論語注疏》說:《左傳》曰「學而後入政」,故次前篇也。此篇所論孝敬信勇為政之德也,聖賢君子為政之人也,故以「為政」冠於章首,遂以名篇。

怎麼「為政」?孔子高瞻遠矚、一錘定音:「為政以德」。為什麼要「為政以德」呢?這大有淵源。

孔子處於春秋晚期。春秋是個什麼時代?禮壞樂崩。那麼,春秋以前呢?禮樂文明。那是本次中華文明的璀璨時期,用孔子自己的話,就是大同與小康的社會(《禮記‧禮運》)。大同是三皇五帝階段,「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三皇五帝」具體指誰?有各種說法,但其中的最後兩位——堯、舜,則是確定的。當時天下太平,所謂「堯天舜日」。《論語》最後一篇「堯曰篇」講了堯舜禪讓。但自大禹起的夏商周三代,則進入了小康階段,「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我們可以用「下車泣罪」這個故事來說明兩個階段的區別。大禹巡狩,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問:「這個人偷了人家東西,應該送去接受懲罰。不知道君王為什麼傷心地流淚?」禹說: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我為君,百姓各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見漢‧劉向《說苑‧君道》)

大同、小康雖為兩個階段,但貫穿了一個東西,就是「道統」(按宋儒的說法),具體說是「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語見《古文尚書‧大禹謨》)朱熹說,堯當時無文字, 道理只靠口耳相傳。堯傳給舜時, 只說「允執厥中」,舜傳給禹,就加上了那十二個字。以後又傳給湯、周文王、周武王,再後又經過周公、孔子一脈相傳下來。這是聖人治天下的大法,也是個人修心的要訣。或曰內聖外王之道。而內聖外王之道的核心,就是修德。君王要敬畏天、天命、天威,克己慎行、修德保民、明德慎罰。從某種角度講,這也對皇權的絕對性和至上性構成了一種內在的限制。

由此可見,「為政以德」,既是孔子對之前2500年中華文明的總結和繼承(《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又奠定了孔子其後2500年中華文明的底色(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

當然,「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這裡有沒有無為而治的因素呢?有。孔子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但「無為而治」的基礎是「德」。因為人性向善,君王自己修德,「作之君,作之師」,百官、百姓受到教化,彝倫攸敘,也就天下熙然了。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論語》開篇講「學而時習之」,這個「之」指什麼呢?就包括本章所說的四者——「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門教學是順著人性施教,不是教人禁慾,而是教人修心,比如教人:好色之念減輕一點、賢賢之心加重一點,使生命境界不斷提升。
  • 「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自重,言行輕佻,勢必招來侮辱,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也。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