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第九章 一個偉大思想家的心路歷程
【大紀元2024年03月07日訊】1992年3月23日去世的海耶克(F. A. von Hayek),在過世當時,中外媒體都出現一些對其蓋棺論定的文章。
雖然大家一致肯定海耶克的成績,但因其貢獻層面極廣,搜盡枯腸也難找出一個適當的「封號」,只見有人以「知識貴族」、有人以「經濟哲學家」、有人以「純正自由主義者」、也有人以「一代大儒」稱之。
正如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The Hoover Institute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Stanford University)主任坎貝爾(W. G. Campbell)所言:「說海耶克是經濟學家,和說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是藝術家、牛頓(Isaac Newton)是科學家一樣,是不足以說明他們在其他領域的成就的。」的確,海耶克對經濟學、經濟思想史、政治哲學、社會科學方法論、法學以及理論心理學都有傑出造詣和貢獻。
海耶克於1899年5月8日生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貴族書香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大學教授,父親是醫學博士,但醉心於研究工作,並在維也納大學教植物學。海耶克的兩位弟弟也都是大學教授,而赫赫有名的偉大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則是海耶克的表兄。
在此環境長大的海耶克,分別於1921年和1923年得到維也納的法學博士和政治學博士,在校時接受了孟格(Carl Menger)、威澤(Friedrich von Wieser)、龐巴衛克(Eugen von Böhm-Bawerk)以及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等奧國經濟學派大師們的薰陶,成為該學派的第四代掌門人。
海耶克的學術和知識生涯不曾有冷卻期,早期是以經濟方面的研究為主,即1931年至1949年旅居英國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那段時間。1949年赴美,迄1962年屆齡六十二歲退休轉赴西德,這段期間則致力於非經濟學的重要著作。
無論在哪一階段,海耶克都不斷有作品出現,前一時期正逢歷史上最令人心悸的全球經濟大恐慌,也是凱因斯革命出現的時候,而海耶克堅決反對政府干預,並對通貨膨脹政策大力抨擊。與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針鋒相對,不幸居於劣勢,直到1970年代早期「停滯性膨脹」出現才得以平反,而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授更讓海耶克得以自谷底翻身。
1944年海耶克寫了《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這本膾炙人口的書,剖示任何形式的政治經濟計畫,都會危害到社會中個人的經濟自由,計畫經濟無可避免會帶來貧困和專制政府。
在當時濃烈的社會主義氣氛下,這本書被視為「毒草」,海耶克也被英國知識分子視為「異端」,這也是海耶克避走美國的原因之一。
自《到奴役之路》之後,海耶克就致力於非經濟領域,全心與社會主義搏鬥,想盡方法揭穿社會主義的弊端和毒害,以免自由社會受到荼毒。
1990年代中期的台灣,雖在「亞太營運中心」跨世紀計畫下走開放、鬆綁之路,但骨子裡仍有計畫經濟的影子,何況一直以來又如火如荼推展各項社會福利方案,由全民健保打頭陣,這種情況正是一步步走向海耶克所說的文明傾褪之路,或奴役之路。之所以會有此種趨勢,觀念不清是關鍵,而海耶克的著作正是解惑良方。
以上所述只能輕描淡寫海耶克這位偉大人物的一點皮毛,想對這位「路遙知馬力」的先知有更詳細的了解,還是得由其「傳記」下手最方便、省力,而傳記若能由他自己道來,就更為理想。
這本《海耶克論海耶克》(Hayek on Hayek : An Autobiographical Dialogue)正合乎此種要求,這是一本半自傳式著作,主要的來源有兩種,一為海耶克自1945年開始親身撰寫的「自傳筆記」;一為專家學者們與海耶克的對談記錄。
全書以海耶克的生涯為經,以各階段的著作為緯,將海耶克的心路歷程,以及各本重要著作的產生背景和主要意涵,用輕鬆筆調委婉道出。
除了透過與專家對談,指出一般人對海耶克作品的疑惑,由海耶克親自作答之外,海耶克也希望其後代由此本自傳知悉其一切作為的來龍去脈,就像海耶克由其祖先所獲得的一樣。
這本書在無意中凸顯出一位知識分子的傲骨,也處處見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典範,讓人吃驚的是,被海耶克痛批為不是經濟學家的凱因斯,竟然是其好友,且有恩於海耶克。海耶克也不留情的指出:經濟學家一旦踏入宦海,一定會被腐化的血淋淋事實,甚至於連令人尊敬的羅賓斯勳爵(Lord Lionel Robbins)也都難免。這點值得世人深思。
對海耶克這位直言不諱,一生堅持市場經濟立場的智者有興趣,或想對其思想鑽研者,實在應先由此書建立起與海耶克的心靈感應。
1998年10月最後定稿
2004年7月30日修改
2004年10月二修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