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言編譯報導)疫情後中國經濟疲軟,中共加緊打壓,中國IPO(首次公開上市)前景黯淡。業界高管表示,未能在約定時間內上市的中國初創企業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大:早期風險投資人要求其退還投資,否則將提起訴訟。
據路透社報導,贖回權通常被全球初創企業所接受,這使得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人在未達成如首次公開募股等目標時,可以要求退還資金及附加溢價。
然而,業界高管指出,在中國,今年IPO市場幾乎凍結,加上房地產危機使經濟陷入困境,資本來源不斷減少,導致贖回請求增加,許多初創企業面臨生存之危。
根據諮詢公司Zero2IPO的數據,通過贖回退出的數量在2023年幾乎增加兩倍,達到641家。與去年同期相比,1月至9月的數量增長68%。
在此期間,中共監管機構加強審查IPO流程,企業被迫紛紛放棄上市計劃。
律師表示,由於初創企業及創始人無法退還資金,與贖回相關的糾紛激增。
據力鋒律師事務所(Lifeng Partners)估計,目前約有14,000家中國初創企業面臨投資人行使贖回權的風險,涉及高達8.6萬億元人民幣(約1.2萬億美元)的投資。
上海浩天信和律師事務所(Hylands Law Firm)合夥人黃吉瑞(音譯,Huang Jiri)表示,「由於市場環境變數和退出壓力加大,贖回案件顯著增加。」他指出,這些案件大多由於初創企業未能在預定日期前上市引發。
法律戰
業界消息人士表示,經濟低迷使創投人面臨向自身投資者退還資金的壓力。
在一宗案件中,投資人魯信資本(Luxin Capital)起訴了初創企業山東Inlarin科技有限公司控股股東彭鴻越(Peng Hongyue)。魯信資本在其披露中表示,彭未能履行回購其股份的承諾。
7月,Inlarin科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們約定的贖回條款包括未能進行IPO,當時該公司還透露當地法院已凍結彭的財產。
Inlarin科技董事祕書馬小南(音譯,Ma Xiaonan)表示,「據我了解,這(條款)是針對當時的(特定)投資。當時公司確實運行良好。」
「如果不是因為三年疫情,我們現在可能真的已經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了。」馬說,該公司所在的建築行業不景氣也導致業務量急劇下降。
記者未能聯繫到魯信資本和彭鴻越置評。
消失不見
疫情後中國經濟疲軟,中共打壓和地緣政治緊張導致美元資金撤離,以及市場波動加劇,這些因素合在一起使得中國企業(國內外)IPO前景黯淡。
去年8月,淄博天恆新納米材料科技(Zibo Tianheng New Nanomaterials Technology)表示,如果未能在2023年底之前進行IPO,可能會引發投資者魯信資本和淄博高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Zibo Hightech Venture Capital)的贖回請求。
3月,該公司表示無法聯繫到創始人王波,且他的銀行帳戶和主要資產已被凍結。
無法聯繫淄博天恆和王波置評。
「無法避免受到審查」
上海漢理資本(New Access Capital)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錢彥祖(Andrew Qian)表示,「作為企業家,如果你足夠自信,可以選擇不簽署回購協議。」
「但如果你不同意回購,那很可能找不到人投資。」
對於創投人而言,向自己的投資人返還資金必須優先於新創公司的生存,因為投資人有權從中獲得全額退款和利息。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有投資集團董事表示,「一般來說,約定贖回權往往只是為了程序合規,以避免承擔責任。」
該董事表示,「我們同情這些公司,但我們無法避免受到審查。」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