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察】北京氣氛悲觀 中央經濟會難開

人氣 2411

【大紀元2024年11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易如採訪報導)中共出台多項救經濟措施後,最新的官方數據顯示其無法提振社會消費和投資意願。儘管當局宣布增加10萬億元人民幣的地方「化債」計劃,但市場反應悲觀,中共央地關係緊張引人關注。而川普(特朗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更被指意味著中共政權面臨大危機。種種跡象顯示,中南海愁雲慘澹,專家認為,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難開。

北京通過10萬億「化債」計劃 專家指央地關係更緊張

11月8日(上週五),中共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國務院議案,增加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同時,從2024年起,連續5年每年在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用於化債。整體規模達10萬億元。

在紐交所掛牌的滬深300指數ETF上週五急插近6%,本週一(11日)A股三大指數雖然收漲,但整體漲幅並不如9月下旬因為發布房地產刺激措施時而上演的「慶祝」行情,反映了投資者的負面情緒。

香港《經濟日報》援引財政專家的話說,當局總計10萬億元的方案,分攤下去不算多。而地方政府拿到「化債」錢,會先去解決高息短期債務,不會對債務規模有翻篇的意義,顯然中央「化債」最急迫的是所謂的「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重中之重又是保障基層政權運轉,這是決策層給中央財政下的軍令狀。

香港《信報》文章則指,這10萬億性質屬於「地方債」,而非此前傳聞的「特別國債」,意味著沉重的還款責任仍留在地方政府身上,「自己的孩子自己養」,頂多節省一點利息開支而已。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un Huang)(黃大衛授權)

專家認為,中共央地博弈歷來存在,在經濟下行之下,這一次發債行動使央地關係變得更緊張。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對大紀元解釋說,化債主要是指把一些高利息的商業貸款和債券轉變成長時間低利息的政府債券的過程。現在的化債計劃是中央表示對地方財政的短期支持,但遠沒有滿足市場預期。這部分債務繼續留在地方,而非由中央接盤,表明中央並沒有採取更有力的救助措施,而把問題一直要地方來完成。所以中央採取的策略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這可能引發地方抱怨,因為當前的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的要求下,事實上是需要一套能解決過去歷史遺留的財政問題的重要措施,也要建立一套防火牆的機制,確保地方財政基本上能夠運轉下來,尤其是基層這部分,防止社會動盪。」

黃大衛說,這樣地方官員躺平的心態可能加劇,加上近年來地方保護主義的抬頭,中央跟地方的關係會進一步緊張。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對大紀元分析說,地方政府原本寄望於中央政府的轉移性支付扶持,但中央自身難保,還有國營企業的債務可能更大,中央政府沒辦法處理地方債跟國企債,它最大的可能就是去找資金來源,爭取時間盤活資產,慢慢把債務攤還,否則債務就只能違約。

吳嘉隆說,中共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境外的投資,但現在美國正在把資金抽回,包括許多外資,正通過香港或其它管道抽回。在缺乏外來資金支持的情況下,中共只能直接搞無錨印鈔。但債務規模太龐大,如果直接無錨印鈔,會形成惡性通膨,造成政權危機;如果不印鈔的話,又沒有辦法從外面取得新的資金,債務危機只能拖下去,最後就變成地雷大爆發。所以目前也只是拖,借新還舊,讓債務繼續滾動。

經濟數據太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難開

近期多項最新官方數據都顯示中國經濟整體不妙,救市政策效果有限。

中共統計局10日公布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0.3%、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減2.9%,均低於市場預期,顯示中共政府仍面對通貨緊縮的壓力。

統計顯示,外資企業第三季從中國撤出金額達81億美元,反映投資者仍然感到悲觀。

根據中共央行11月11日公布的新增貸款和社會融資增量數據,中國在今年頭10個月的新增貸款為16.52萬億元,10月單月的新增貸款為4997億元,是過去3個月的最低水平,低於市場預期的7000億元,也遠低於9月時的1.5萬億元。

反映民間存款的廣義貨幣(M2)餘額為309.71萬億元,同比增長7.5%,但反映民間消費活動等現金流動的狹義貨幣(M1)餘額則為63.34萬億元,跌6.1%。

10月的社會融資規模只有1.4萬億元,比上月減少2.36萬億元;頭10個月累計的社融規模增量為27.06萬億元,同比減少4.13萬億元。政府發債則是各類融資中增長最高的,達到8.23萬億元,同比增加7091億元,占社會融資增量的30.42%。

此前,官方10月18日公布的數字顯示,中國經濟在今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了4.6%,是2023年初以來的最慢增速,且已連續第三個季度下滑。

這顯示,當局出台的多項救市和刺激房市、股市措施無法提振社會消費和投資意願。但中共官媒則繼續鼓吹「經濟光明論」,《人民日報》頭版評論聲稱「實現5%預期目標的信心正在增強」等等。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吳嘉隆授權)

事實上,臨近年底,中共高層正為無法完成浮誇的經濟指標著急。繼中共國務院高層近期全員到地方調研、催促各地「救經濟」之後,習近平日前也親自在湖北放話,要求地方官抓緊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黃大衛表示,現階段的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面臨非常大的下行壓力,經濟復甦完全沒看到,更不要說增長。他還指出,中共官僚機構有嚴重的浮誇風,原來定的經濟指標太樂觀,看來只能靠著用浮誇的方式修改數據來實現。

每年12月份,中共按慣例會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一年工作,並為明年的經濟方針定調。

黃大衛認為,在目前的背景下,當局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面臨多重矛盾:一是如果真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要觸及現有官員,還會改變「國進民退」的基調;二是如果想改善與歐美的經貿關係,卻與外交和地緣政治有矛盾;再者,如果完全實施西方的救市措施,跟中共的政治制度又有非常大的衝突。

「北京的政策選擇看起來很多,雖然它是舉國體制,但是可以與政治跟經濟體制不矛盾的非常少。所以中央經濟會議其實是在非常狹窄的空間裡面去發揮,要拯救經濟,難度是不小的。」

吳嘉隆表示,中央沒辦法幫助地方解決債務問題,要地方自己想辦法,地方政府會開始不再聽中央的了,肯定會增加很多罰款、查逃漏稅,最後有一個辦法就不止是賣地上使用權,而是賣土地所有權,就是拿國有資產拿出來賣,這是最後一個大招,但基於意識形態跟社會主義立場,這一點很敏感。

「他們如果夠清醒的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看最後是不是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所有更好的辦法都用完了,最後剩下的大招就是土地所有權拿出來交易。你知道所有富二代富三代敗家子都是拿土地資產出來賣的。」

川普再當選震懾中共 北京提前保留力量?

10月24日香港《信報文章》曾指,外界一直關注中共財政發債多少億,估計中共人大會議或延後,若然有「提前下達部分新增地方債限額的議案」,或須到11月中的美大選塵埃落定後始有分曉。

結果是川普贏得了美國總統大選,他將在明年1月重返白宮,由於川普誓言要對來自中國的商品徵收60%或以上的關稅。外界普遍認為,中共將更難過。

外界有觀點認為,中共政府的救市方案力度不如預期,或許是他們想要保留力量,應對川普上任後的形勢,可以「見招拆招」。

黃大衛不認為中共所謂的「留一手」有作用,因為中美關係緊張的結果,從2018年就已經可以看到了,現在不同的是還有歐中關係,還有日本、韓國、澳洲這些西方發達國家跟中共的外貿關係也在增加不確定性。

「2024年底到2025年,川普重返白宮之後,會大幅度增加美中經貿關係的緊張,例如關稅,例如進一步遏制中國的廉價商品出口美國,肯定會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構成打擊。債務增加,外資又流出,內需疲軟,就會進一步把經濟拖向危險的情況。」

在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的幾天後,中共國家發展改革委11日在官媒《經濟日報》上發文呼籲提振內需,並稱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徵會更加明顯。

黃大衛說,北京高層可能更多寄望於所謂提高內需,但是問題是官方並沒有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國內想要產業升級,又面臨歐美的技術封殺。所以當局的想法跟現實有比較大的矛盾。

在中共當局推出10萬億化債計劃後,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劉世錦表示,現在談刺激多、談改革少,小打小鬧解決不了問題,內需不足是大的結構性問題。

黃大衛表示,劉世錦的表述其實是非常準確的,說明了中共經濟體制和官僚體制的隱憂。在不改變經濟體制結構的前提下,加上官僚逆向淘汰,再好的政策都難以發揮。

吳嘉隆認為,川普第二任就要徹底搞垮中共政權,「中共一解決的話,伊朗跟俄羅斯都解決了,中東跟烏克蘭戰爭自然都解決了。中共是現在國際問題的根源,只要中共不在國際上對美國叫板的話,美國就高枕無憂。」

責任編輯:李仁和#

相關新聞
多國停飛中國航線 分析:衝擊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差 助推灰色市場 奢侈品公司雪上加霜
中國經濟疲軟 給德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中國經濟復甦無望 外企紛紛縮減在華業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