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托爾金的《王者再臨》:一個重啟希望的故事

作者:沃克‧拉爾森(Walker Larson) 譯者:徐筱婷
在迷失方向的時刻,托爾金(Tolkien)的《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幫助人們重拾正義必勝的希望。(Jeff Whyte/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美國罹患憂鬱症的人數履創新高。根據2023年的,曾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的成人比例幾乎達到30%,比2015年高出10個百分點。即使未被診斷有憂鬱症,我們大多數人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都曾經歷過失望、挫折甚至絕望。有時一切似乎都在悄悄流逝,壞事總是占上風,生活中要面對的挑戰太多,而我們再怎麼努力總是不夠。

除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背負的重擔之外,新聞報導也充斥著無數的負面消息:核戰、疾病、意外、經濟衰退等等。我們很容易就會因為這些負面消息而灰心喪志。

挫折成為人類共同的經驗,也因此提供了偉大的文學作品一個很好的題材,呼應隨著時間流逝而交織出的真理。

希望的故事

在托爾金(Tolkien)的《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中,佛羅多(Frodo)和山姆(Sam)為了摧毀魔戒而深入荒蕪的魔域「魔多」(Mordor)。《驅逐:月亮與火光》(Expulsion. Moon and Firelight),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約於1828年創作。(公共領域)

托爾金(J.R.R. Tolkien)的《王者再臨》(The Return of the King)是史詩奇幻三部曲《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的最後一部,內容雖直面黑暗,結局卻充滿光明。這是一部充滿希望的故事,無論有多少黑暗跡象,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希望都在。在一切看似無望的時刻,這個故事值得我們做為借鏡。

在這個故事中,托爾金帶領他的人物進入黑暗的中心。兩位哈比人(hobbits)佛羅多(Frodo)和山姆(Sam)被選中,要帶著邪惡之最「魔戒」前往黑暗領主索倫(Sauron)的黑夜王國魔多(Mordor)加以摧毀。在那裡,他們必須爬上末日火山(the volcanic Mount Doom),將魔戒丟進火焰中——這是唯一可以摧毀魔戒的地方。與此同時,他們的朋友,例如正統的剛鐸(Gondor)國王亞拉岡(Aragorn),為避免黑暗領主的半獸人軍團橫掃自由國度,也得經歷一場硬仗。

中土世界地圖上的魔多(Mordor)區域。(Erman Gunes/Shutterstock)

在《王者再臨》中,佛羅多和山姆進入了荒蕪、地獄般、灰燼籠罩的魔多。在那邪惡之地的黑暗陰影下,大地變得晝短夜長,而持有魔戒的佛羅多也被慢慢削弱了力量。他和山姆必須穿越充滿半獸人和可怕生物的山谷才能抵達山峰。在陰影之地艱苦無望的旅程中,有一次山姆仰望天空,看到了某樣東西。

「此時,山頂黑色突岩上方飄移的雲層中,山姆瞥見了一顆白色星斗,從雲縫間閃爍了好一會兒。當他從這片被遺棄的土地仰望它時,那美麗的星光觸動了他的心,令他又重獲希望。就像一束清澈沁涼的光打進他的心靈,他知道陰影終究只是渺小的過眼雲煙,永遠也不及那閃亮、高高在上的美麗星光。他在塔中所唱的歌是反抗而非希望,因為當時他想的是自己。此時他的命運、甚至他主人的命運,都頓時不再令他煩憂。他爬回灌木叢中,躺在佛羅多身邊,拋開所有恐懼,沉沉睡去。」

《晨星》(Morning Star),約瑟夫‧謝爾門托夫斯基(Jozef Szermentowski)於1874年創作。布面油畫,收藏於波蘭華沙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in Warsaw, Poland)。(公共領域)

這段美麗故事的玄妙之處,或許也是希望的玄妙之處,就在於隱含了「放下自我」的意義。當山姆意識到有股更強大的力量存在,有種無可匹敵的美存在時,即使他知道可能永遠不會再看到它了,他的心卻就此平靜了下來。他忘記了自我,知曉那顆星星將會繼續在上方某處閃耀就夠了。

在魔多之外,邪惡勢力遠大於正義的力量。時間不多了,亞拉岡和他的同伴們決定奮力一搏,讓佛羅多能趁機毀滅魔戒。亞拉岡和他的人馬前往魔多的黑門,而他們只是一支很小又孱弱不堪的軍隊,卻要對抗索倫龐大軍隊的威力以及他所釋放的憤怒。在這一集、還有這三部曲的大部份時間裡,都是這種看似希望渺茫的情況。末日的陰霾籠罩著一切,但這並不是結局。

接著,故事來到了高潮,在這個一切似乎都搖搖欲墜的時刻,當佛羅多最終在抵達摧毀魔戒的火焰前就不支倒地,而亞拉岡的軍隊也節節敗退時,希望卻像閃爍的星星般占了上風。一些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事發生了,儘管故事中的人物有弱點且犯了錯,魔戒終究還是被摧毀了。邪惡帝國覆滅、悲劇化為勝利。那戰勝邪惡的一刻,單靠個人力量是辦不到的,而是靠團結一致的毅力,藉由懷抱那股穩定而沉靜的希望才得以實現,就像一朵花從雜草中綻放一樣。

永恆不變的定律

《騎士戰勝時間、死亡和惡魔》(Knight Vanquishing Time, Death, and Monstrous Demons),飛利浦‧沃沃曼(Philips Wouwerman)於1662年創作。文學賦予人在失敗中看到勝利、希望,以及克服黑暗時刻的勇氣。(公共領域)

托爾金在他的《論童話故事》()一文中,將文學(以及人生)中的這種時刻稱為「救贖時刻」(eucatastrophe),意指「好的災難」或災難的轉折:

「童話故事的慰藉,快樂結局的喜悅——或更正確地說,是好的災難,是突如其來的歡樂『轉折』(因為任何童話故事都沒有真正的結局)。這種快樂是童話故事最能產生的東西之一,它本質上並不是「逃避現實』或「暫時的』。在童話或奇幻世界的背景下,它是一種突如其來的、永難再現的奇異恩典。它不否認災難、悲傷與失敗的存在,這些對於解脫災難的喜樂是必要的;它否認(如果您願意面對大量證據的話)普遍失敗的結局,而就其本身而言,它是福音,給人一瞥瞬間的喜樂,超越世界高牆的喜悅,同災難般淒美……在這樣的故事中,當突然的『轉折』來臨時,也帶來了乍現的喜悅及內心渴望的滿足,有那麼一刻,它超越了框架、撕裂了故事的網絡,讓一絲光芒透了進來。」

對於「救贖時刻」的理解與經驗對我們來說不只是有用的,我認為更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在生活中已經很熟悉何謂災難了,但我們需要透過文學來認識救贖時刻,因為這種出乎意料的幸福轉折通常只保留給那些堅持不懈、對勝利抱持希望的人,儘管也有相反的看法。若沒有文學作品中克服萬難而致勝利的願景,我們很可能會倒地不起、承認失敗,讓陰影籠罩著我們;對這麼做的人來說,是不會有「突如其來的歡樂轉折」的。一般來說,只有透過大無畏的堅持、對可能的奇跡有某種程度的信念,托爾金的「救贖時刻」才有可能發生。

比起失敗和悲傷的故事,我更常為這樣的情節而感動落淚,這些故事講述的是意想不到的希望、出乎意料的勝利。正如切斯特頓(G.K. Chesterton)所描述的:「一種完全神聖的事物,一種上帝賜予人類天堂的一瞥,是打一場要輸了但最終勝利的戰役。」文學能讓我們瞥見戰敗中的勝利、希望和戰勝最黑暗時刻的勇氣,這比任何苦難都更能深深打動我們。

我深信不預期的快樂結局並非只是安慰人心的假象,而是如《王者再臨》這樣的文學作品所傳達的宇宙中某些永恆不變的定律,某些基本的、神秘的存在法則:歸根結柢,邪不勝正。這也是托爾金的故事能讓我們產生如此深刻共鳴的原因。

在某個遠遠超越你我視線的地方,星星依舊閃耀著。無論你我是否能再見到它們,無論惡魔如何試圖遮蔽它們,它們都會繼續閃爍著。我們在黑暗中探索,但每個黑夜都會讓路給清晨,「而陰影終究只是渺小的過眼雲煙」。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沃克‧拉爾森(Walker Larson)在成為自由撰稿記者和文化評論家之前,曾於威斯康星州的私立學校教授文學與歷史,他與妻子和女兒居住在該州。拉爾森擁有英國文學和語言學碩士學位,其文章見於《海明威評論》(The Hemingway Review)、「智識外帶」(Intellectual Takeout)以及他自己的Substack(RSS訂閱自媒體平台)「榛果」(The Hazelnut)。他亦是《全息圖》(Hologram)與《球體之歌》(Song of Spheres)兩部小說的作者。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二○○三年,多數暢銷系列電影逢三必掛,「魔戒三:王者再臨」則是少數的例外,導演彼得傑克森再度以他超強的敘事能力和影像奇觀天才,帶給影迷驚嘆、感動和流淚。
  • 轟動全球的《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將於十八日在香港公映,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藝人郭富城、前港姐張瑪莉等城中達官貴人則率先於十四日觀看慈善首映。
  •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今天在第九屆美國影評人協會頒獎典禮中成為最大贏家,共贏得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音樂作曲等多項大獎。預料魔戒三部曲在下個月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也必將獨領風騷
  • 榮獲多項奧斯卡提名的「魔戒三部曲. 王者再臨」,影片內容被指涉及神鬼、迷信,可能遭中國大陸禁演,但盜版光碟在大陸市場上備受青睞。
  • 〔魔界三部曲:王者再臨〕和〔六呎風雲〕,分別被演員工會評選為去年度在電影和電視上,演員整體表現最好的作品。
  • 舞蹈是藝術史上最美、最受人喜愛的繪畫題材之一。一些名畫以不同風格描繪這一主題,其中包括歷史畫、肖像畫和風俗畫;它們展示神話人物、貴族和平民肢體的律動,此乃人性最原始的表達方式。
  • 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藝術家雖然英年早逝,卻流芳百世。19世紀初藝術家理查德‧帕克斯‧波寧頓(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儘管波寧頓再過幾週就是26歲生日,卻因肺結核過世。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大約10年的時間,唯後5年才創作油畫。儘管如此,大眾依舊公認波寧頓是他那個時代重要的藝術家,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傳說中的八仙中漢鍾離度化呂洞賓修道成仙的故事。 《鍾離度呂》局部。(正見網)
    黃粱一夢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其實它有多個版本,講述的卻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鍾離度呂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瑪刻》(Captive Andromache,約1888年)由英國學院派畫家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構思並創作,動人地展現了母親與孩子、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情感。在萊頓敏感的筆觸下,這些充滿愛的親緣關係,為安德洛瑪刻在特洛伊戰爭後經歷的國破家亡,提供了修復的解藥。這幅畫也提醒我們,往往透過失去,我們才學會珍惜擁有。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