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黃曆十二月為何稱為「臘月」?「臘」展現什麼文化內涵?

作者:容乃加
臘梅香濃勝小寒,臘梅花開喜年來。黃曆十二月為何稱為「臘月」?「臘」展現什麼文化內涵?(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2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歲月匆匆,時序進入黃曆年尾聲,臘月正在人間展開。古人稱黃曆十二月為「臘月」,這說法是怎麼來的呢?「臘」包含哪些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呢?

「蜡祭」和「臘祭」

黃曆「臘月」的名稱和一件文化大事有關,「臘」記錄了中國古代歲末年終祭典的隆重傳承。古代冬天的「蜡祭」和「臘祭」是兩種祭典,對象不同。《正字通》風俗通指出,「臘祭先祖,蜡祭百神,二祭各別」。後來在時代的演遞下,都通稱為「臘祭」。[1]

「蜡」[2](音同「炸」)指歲末祭祀百神,是由天子領祀,謝神祐護並祈禱來年不降災害。《禮記‧明堂位》說「大蜡,天子之祭也」。「臘」是祭先祖和五神。《禮記‧月令》說「臘先祖五祀」。「五祀」是指門、戶、井、灶、中霤(房室的中央)等五神。

臘祭展現華夏子民崇敬天地神明的精神思想和承先啟後的孝道。根據《禮記》記載,夏、商、周三代對歲末祭祀百神的祭典都有專有名稱:「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到了秦代稱「臘」,後來又改回夏朝的叫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

「臘」的祭典遺俗

古人在年終冬藏時,感謝上天的賜福,準備豐盛精潔的祭品,以肅穆誠敬的心敬拜天地和各方神靈,祭祀祖先並報告一年來努力的收成情況。這種感謝賜福的祭祀乃起源於上古,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

古代在冬季、歲末之時臘祭,各朝代行祭的日期並不相同。《禮‧月令》說:「孟冬(冬季第一個月)臘先祖五祀(此即《周禮》所謂蜡祭)。」

東漢的臘祭則在冬至之後第三個戌日舉行,《說文解字》說:「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反映了東漢時的祀俗。

順帶說一說漢朝為何在「戌」日舉行臘祭呢?這是依據本朝的陰陽五行的屬性來決定喜用的大祭日期。《風俗通義‧祀典》解釋說「漢家火行,火衰於戌,故曰臘也……以其終而臘」。意思說漢朝的五行屬火,火衰於「戌」,所以帝王在這一天臘祭,以添加能量。

晉朝博士張亮說:「臘者,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謂臘之明日為初歲,秦漢以來有賀,此皆古之遺俗也。」按照張亮對臘祭的看法,在舊歲去新年來的交接之際舉行臘祭,那就是今人除夕之祭的作法了。

臘祭之禮法

「臘祭」是一國的大典,舉國上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行祭祀,只是祭祀的對象範圍有別。《禮記‧曲禮下》說:「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祖先)。」《禮記‧祭法》說一般庶人百姓祭祀門神或灶神。

在臘祭中,除了祭祀百神,也告祭祖先這一年的收穫與成就。當時的臘祭的祭品哪來?除了秋季收穫的農作物之外,田獵禽獸動物也是一主要來源。此外,官吏和庶民也在這一天歡慶宴飲,展示了新舊年交接的象徵意含和期待新年新氣象的心情。

這種禮儀流傳到今天,民間在一年的除日祭祀神明、祭祖,拜土地神、灶神,大祭以報恩祈福這種精神代代相通。

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清代孫溫 繪。(公有領域)

臘祭前禳祭 驅瘟消災

東漢時在臘祭的前一日,舉行禳祭,以驅除瘟疫、消災避禍。到了南北朝時「臘祭」和佛教「臘八」合流,遂改在臘八這一天舉行禳疫消災的儀式,人們頭戴胡公帽、擊臘鼓(*細腰鼓),並畫金剛力士像以逐疫驅邪。村里中臘鼓響起,傳送過年迎春的訊息,種種準備過年與慶典活動就此展開。到了宋代,宮中大內則在除夕慎重舉行禳疫消災的儀式。

歷史的「臘祭」展現一國上下的虔誠敬神、感恩和惜福之心。中華文化從上古開始就在信神、敬神、禮神的精神與儀式中展開。華夏子民相信在天地間,在四方、山川,在家中,神靈無所不在,所以謹慎規約自己的言行,嚴守道德規範,以得到神靈的祐護。臘祭的傳統,彰顯中華文明的核心來自於神的信仰,文明成就來自於神的祐護。
——

[1]:〔唐〕顏師古註《漢書》(《前漢書》):「臘者,冬至後臘祭百神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臘本祭名。因呼臘月、臘日耳。」
[2]:「蜡」也作「䄍」。@*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冬至陽生春又來」!度過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夜之後,白晝將漸長,預告著春天就在不遠處了。歷代冬至節傳承下來不少的節俗,表現天人合一的精彩傳統。
  •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過年」是從除夕前就展開一連串的年節風俗和儀式,帶來除舊布新的洗禮,展開一元復始的新氣象,其中更展現著歷代相傳的一種亙古的美德,守護天人相繫的紐帶。
  • 新年元旦新桃換舊符,家家戶戶最常見的單字斗方春貼是哪個字呢?摘冠的當屬「福」字。這個福字不僅是庶民百姓熱愛,也為朝廷皇室鍾愛。為什麼從帝王到庶民家,新年都尚「福」迎「福」呢?在中華文化中「福氣」到底從何而來?
  • 元宵節能不想起吃「元宵」?!為何湯圓叫「元宵」?北方才叫湯圓為「元宵」嗎?追溯元宵或圓子、湯圓的源頭,可以溯源到何時呢?一顆元宵湯圓承載的歷史超乎你的想像!
  • 「清明」在春分節氣後到來,是二十四節氣的三月節,此時節為何稱「清明」?一年難得是清明!莫錯過天地精華孕育的好禮——清明好景與好滋味!
  • 夏至是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至極,可是古人卻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其中展現中華文化的哲學智慧。夏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帶著這一季節標誌的特色節俗也應時而生。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養生重點在於閉藏、養藏。對應到我們的人體,立冬就是開始要讓身體潛藏、養精蓄銳的時節,看冬天養生保養六招。
  • 「九九」也是陽數之極,九九歸一,滿溢又將還原,黃金之秋將逐漸褪色,所以「重陽」也是個陰陽變化的關鍵日子。在古時的九九重陽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賞景、感恩祈壽和避厄的風俗,也是今天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曲。
  •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展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