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的《兒時情景》:音樂中的童年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對舒曼來說,童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也是他一生靈感的源泉。作曲家愛孩子,也愛他們看世界的眼光,他在1833年寫道:「從每個孩子身上都能發現奇妙的深度。」
1838年,羅伯特‧舒曼創作了《兒時情景》,這13首彼此獨立的鋼琴短曲,標題充滿詩意,令人聯想到童年。舒曼最初創作了30首曲子,但只選了13首。他將其它樂曲編入了他的另外兩部套曲《彩葉集》(Bunte Blätter Op.99)和《冊葉集》(Albumblätter Op.124)。
《兒時情景》以簡短的樂曲(樂譜大都不到1頁)和易記的旋律為特色。標題將我們帶入孩童的世界:「外國的國土和人們」「離奇的故事」「捉迷藏」「懇求的孩子」「無比的幸福」「重大事件」「夢幻曲」「在壁爐旁」「木馬騎士」「幾乎太認真」(「怕怕」「入睡的孩子」和「詩人如是說」。
然而,儘管標題充滿童趣,這些樂曲卻不是寫給孩子的。音符看起來簡單,傳達的內容卻不簡單。舒曼的作品從成年人的視角喚起對遙遠童年的記憶,而這種情感氛圍只有偉大的詮釋者才能傳遞。
樂曲展現情感成熟度
彈奏《兒時情景》中的曲子雖然技巧上要求不高,但卻需要極高的敏感度和情感成熟度,才能傳遞出無法言傳的東西,喚起人們對童年情感世界。
這13首曲子中最著名的是第7號「夢幻曲」(Träumerei)。這首曲子不僅無比優美動人,還展現了成年人的感性和隱約的懷舊感。雖然兒童可以學習演奏這首曲子,但他們還無法理解作品夢幻般的特質,老道的鋼琴家則可以憑藉「樂感」(musicality,或音樂性)來加以表達──通常情況下,其表現形式是自由速度(rubato),即稍微加快或放慢節奏。由於原始手稿沒有留存下來,《兒時情景》中有些曲子的音樂節奏並不確定,所以詮釋者有一定的自由度。
最後一曲「詩人如是說」(Der Dichter spricht),帶入成年人情懷則是另一例。在這首作品中,基調發生了顯著變化,偏向於懷舊。套曲以「詩人」而不是「作曲家」的聲音結束,令人驚訝。這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維度,將音樂和語言融為一體;也標誌著浪漫派音樂的轉變,即音樂作為自我的表達,只為藝術本身而存在,而不是貴族贊助創作的結果。
備受歡迎的曲作
舒曼將這部巧妙均衡的作品視為一個整體。儘管大多數鋼琴家傾向於演奏其中一些單曲而非整部作品,但每首樂曲之間都有內在聯繫。主旋律統一整部作品,並貫穿各樂曲。這一主題首次出現在開篇曲目「外國的國土和人們」(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中,成為整部作品的基調。
每位鋼琴家都有自己對《兒時情景》的詮釋。雖然樂曲標題可作為詮釋者的參考,但鋼琴家要做的是將音樂本身傳達給聽眾,努力呈現舒曼所設想的世界,同時保有孩童的心靈特質。
20世紀和21世紀許多最著名的鋼琴家都演繹和錄製過這個套曲,每張錄音專輯都獨具特色,展現了同一樂曲如何對不同人產生不同的意義。其中最著名的演繹版本來自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1950年、1962年)、瑪莎‧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84年)、伊萬‧莫拉維克(Ivan Moravec,1987年)和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1992年)。
給克拉拉的禮物
與那一時期許多作品一樣,舒曼為妻子、作曲家兼鋼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創作了這部作品集。《兒時情景》是他在結婚前兩年送給她的禮物。當把這些作品寄給她時,舒曼告訴她,這些作品是「對你寫給我的話的『音樂回應』,你說我有時看起來像個孩子」。
《兒時情景》是羅伯特對克拉拉愛情的象徵,作曲家將這套鋼琴曲描述為「輕快、溫柔、歡樂,就像我們的未來」。他要未來的妻子忘記自己是一位演奏家,只去欣賞作品本身。羅伯特和克拉拉都鍾愛這部作品,在1838年的一封信中,克拉拉寫道,這些曲子只屬於他們兩人,這些曲子一直在她腦海中,它們「如此簡單、溫暖,如此像你」。
羅伯特和克拉拉並不是唯一欣賞這些樂曲的人。舒曼友人、作曲家法蘭茨‧李斯特(Franz Liszt)也很喜愛,並經常演奏給女兒布蘭迪娜(Blandine)聽。其他著名的浪漫派音樂家也讚佩這組作品,它們標誌著舒曼的音樂創作進入了更具實驗性和複雜性的階段。然而,這種非傳統結構的樂曲和明顯的情緒化風格曾讓聽眾困惑數年,後來才成為他們的至愛,並因其喚起的情感而成為浪漫派的主打曲目。
舒曼在生涯晚期為他的子女創作了許多作品,尤其是《少年曲集》作品68(Album for the Young Op. 68)、《舞會情景》作品109(Ball Scenes Op. 109,)和《少年鋼琴奏鳴曲三首》作品118(Three Piano Sonatas for the Young Op. 118)。時至今日,這些樂曲仍是獻給孩子最具詩意和想像力的鋼琴曲。而在這些作品中,《兒時情景》仍占有特殊的地位。
童年是浪漫主義時代的主旋律,體現著回歸本真和充滿想像力的世界;也是浪漫派藝術家們捕捉稍縱即逝的詩情畫意完美的主題;浪漫派作曲家們對此一主題尤其感興趣。也許羅伯特‧舒曼最為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主題。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