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化的川流中,「虛室生白」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之一,它出現在道家思想中,也被歷代不同的人事物取用,歷來受到重視未有間斷,成了一種處世智慧。「虛室生白」出自何處?我們的先人怎樣體現這種精神智慧?
「虛白」是空白之意,是中華文化的思想觀中的一種智慧,歷來受到重視。許多古人或修道人以「虛白」為名、為字、為號;清代書法家伊秉綬(西元1754—1815年)有隸書題寫匾額「虛白」一幀;「虛白齋」是現代香港三大中國書畫私人收藏之一,收藏品就稱「虛白齋藏中國書畫」(1989年,齋主劉作籌把畢生珍藏捐贈香港藝術館)。這些以「虛白」觀天地,以「虛白」處世的哲思從何而來?
《莊子‧內篇‧人間世》有「虛室生白」這一成語,用「虛室」比喻人虛靜的心境,不被欲念蒙蔽的心境,不被外界五顏六色的繽紛多彩迷亂心思。人透過修養的功夫,讓自己的心清淨澄清下來,不帶有後天的觀念,去掉欲念,讓心處在純真空明的境界,自然能返本歸真,見到生命的真相,見到人間的真理。這樣的境界,人就能避開各色物慾招致的紛紛擾擾的禍殃,遠離災難,喜慶好事的徵兆自會不斷出現。《莊子‧人間世》原文這樣說:「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在《莊子‧外篇‧山木》講了一個「虛船」的小故事,可以對應「虛室生白」的智慧。[3]
有個人乘船渡河,眼看前方飄來了一隻沒有人乘坐的船就要撞上來。這個人不會生氣,即使他的性情再急躁也不會生氣,因為沒有生氣的對象——那隻船上沒人。但若當時有個人乘在船上,這人便會高聲呼喊讓對方注意,一次呼喊未得回應,再次呼喊仍然未得回應,第三次呼喊時能不口出惡言嗎?!
我們人有脾氣,我們也都從自我的標準去看世界,「看不慣」人事物的情況也可能不時會發生。甚至對別人的行為動怒,視之為橫在自己前進路上的那隻船。
莊子講這個「虛船」的故事,用意何在呢?他是讓人作「虛船」遊走人世間,那就不會惹起他人的怨怒和是非了。莊子云:「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就說,人能以虛心遊歷世間,放下自我,放下再放下,放到無我的狀態,在別人眼中好像這人不存在了,這樣一來又有誰能傷害他呢?
然而人畢竟是有形之體,有靈之身,在人世間的處境遭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那麼在放下之時,如何進退才能收放自如,不生咎悔呢?古代中華哲人,不管哪一門、哪一派都強調以「道德」為準則。
在《漢書‧卷七十二》的《王貢兩龔鮑傳》中,有關於谷口鄭子真和蜀地的嚴君平的記載。他們都以修身自保,不受時勢左右,不隨波逐流,不是他們的食物不吃,不是他們該穿的衣服不穿。
在成帝時代,國舅王鳳大將軍禮聘鄭子真為官,但子真選擇了終身不屈從,他在巖石下耕種,名震於京師。蜀地成都的嚴君平深居簡出,不追求表面的成就,不謀求華麗的外表,長久堅守著自己的操守,以卜筮為業,雖然低賤卻能利益眾人,順勢利導引導人行善。嚴君平每天幫數人卜卦,得到一百錢足夠自給自足,就關店授徒,給學生講授老子的道德思想。他博覽群書,精通老莊的著作,著書十餘萬言,受到蜀人敬愛傳揚。
鄭子真和嚴君平這兩位古代君子,善修自己的德行,不在官場做官,清白傳世。那麼,如果身在官場之人,難道就不能「虛室生白」以修德嗎?我們來看春秋時代晏子的例子。
晏子是齊景公的相國,有一天,他才剛開始吃飯,景公的使者突然到來。晏子趕快請使者上座,款待他和自己共餐。晏子家裡並沒有多的飯菜,他把自己的飯菜和使者分享,結果呢,使者吃不飽,晏子也吃不飽。由此突發事件,可以看到晏嬰身為大國的宰相,仍然崇尚力行節儉。《史記》和《漢書》都記載「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晏嬰一餐飯裡不吃兩種肉,穿著樸素,家人也一樣。
晏嬰虛靜心境,不被欲念蒙蔽自己的心的修為還不僅止於衣食。對金錢他又有怎樣的修為呢?
接上剛才的那一幕的後場,使者回到宮中向齊景公報告了在晏嬰家吃不飽飯的遭遇。景公聽後哈哈一笑道:「晏子之家,竟然這般貧窮啊!寡人不知道,是寡人的過錯。」於是派了差吏將千金給晏子送去,讓他作為宴請賓客之用。結果呢,差吏送了三次,晏子辭謝了三次。然後,晏子親身到宮中面見景公,當面辭謝。
晏子對景公說:「嬰的家並不窮。主上平時賜予我的,恩澤披及我父、我母、我妻三族,並且讓我的朋友也受益了,讓百姓得到賑濟,主上的賜予已經很豐厚了!嬰的家一點也不窮啊!」
景公雖然聽了,還是想勸服晏子接受千金的賜予。
晏嬰繼續說:「我聽說,從君王處得到很多賞賜而拿來施給人民,是越權的行為,是忠臣不為的事。但是若從君王處得到很多賞賜而不施於民,就是藏私,這是仁人君子不應該作的事。有人從君王那得到好處,就會得罪於其他的卿士;何況人走一身光,財也帶不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時,錢、財也是別人的,智者不作收藏過路財的事。衣服夠穿、食物夠吃,剛好就好。」
晏嬰的這番話,很全面地解析了他不收受非分之財的價值觀,我們看他純然是「虛室生白」的智慧化身。因為他不貪不取,而且不標榜自己,處處考慮他人的立場和心境,去掉自我的私心,所以在利益的渡河上,他就是一隻空舟,不會引起外界的怒氣。
這一場辭金還有後續。景公還是想勸服晏子接受自己要賜予他的千金,就舉了前代宰相的例子,說道:「往昔我的先君桓公,以五百社[2]的封地賜予管仲,管仲並不推辭,你為何要推辭呢?」
晏子答道:「嬰聽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那可能是管仲千慮一失、嬰千慮一得吧?」晏嬰拜謝景公,推辭了千金之賞。後來晏嬰病逝,景公後悔自己雖然聽了晏嬰的多次諫言,但還有許多缺點不能從諫改過,還是常常不能遷善,自己感到很難過。
晏嬰的為人處事,自然而然散發「虛世生白」的光輝,也證實了不管人處在什麼現實環境中,無處不可修行,即使在複雜的官場,也是一樣。虛室生白,吉祥自來。
註釋
[1] 晏子,字仲,諡平,人稱晏平仲、晏嬰。晏嬰身長不到140公分,卻是一位受人尊仰的的巨人。他一直推辭權位,然而權位卻自動找上他。他歷事齊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凡五十多年,受景公的重用而為齊相。《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和《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中都寫了晏嬰道德品格修養的一個小寫照,「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而把齊國治理得很好。晏子不僅拒金也拒色,他辭謝齊景公為他置妾說:「我聽說,休掉年老的妻子稱為亂;納娶年少的美妾稱為淫。如果人人見色忘義,享富貴就背棄人倫,稱為逆道。」
[2] 社:古代二十五家為一社,百社即二千五百家。
[3] 《莊子‧外篇‧山木》原文:「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參考資料來源:《莊子》《晏子春秋.雜篇》《史記》《漢書》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