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6月28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Grant Newsham撰文/信宇編譯)如果有人想讓美國感到不爽,甚至感覺絕望,那麼這種交流不要也罷。
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數週前訪華期間,再次禮貌性地要求對方設立一條軍方危機通信熱線。然而他們拒絕了。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約翰‧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就抱怨說,中共軍方無視他與對方區域司令部建立直接溝通渠道的要求。
而就在6月初,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安全峰會期間尋求與中共國防部長會面,亦遭到拒絕。
美國高層文職和軍事官員可能會對此感到不安。不過,他們可能更應該擔心海軍艦艇、潛艇或反艦巡航導彈的庫存太少,而不是忙於撥打對方對話。
美國軍方與中共軍方在南海和台灣海峽進行角逐較勁已經有好幾年了。幸運的是,沒有人員受傷或死亡。
因此,我們不禁要問,與中共軍方設定一條軍事緊急熱線有那麼重要嗎?
其實,這並不那麼重要。如果中共軍方願意,它完全知道如何與臨近區域的美國軍隊取得聯繫。所有在海上和空中行動的兩國軍隊都已經存在溝通渠道,可以相互溝通。眾所周知,中共軍隊經常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加拿大以及其它國家的艦艇和飛機聯繫,警告他們不要進入中共政權宣稱的所屬領土。
中共認為,美國和其它所有國家都不應該在沒有北京允許的情況下在南海和台海區域活動,這就是中共單方面對兩國關係定下的基調。因此,設立一些專門熱線其實並不能改變任何現狀。
而當中共軍方試圖衝撞或阻撓美國艦艇和飛機時,它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而且命令明顯來自「高層」。指望通過「指定」熱線給中方打電話,告訴他們不應該做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似乎毫無意義。中共知道我們不高興,他們只是不關心而已。
那麼,為什麼中共不同意重啟軍事緊急熱線電話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共認定美國非常渴望建立這樣一個溝通渠道。如果中共拒絕接受建議,華盛頓很有可能提供一些讓步,從而使北京接受提議,這一招屢試不爽。例如,中共可能要求美方不拿中共間諜氣球在美國上空一事作文章。
北京對華盛頓的這種讓步甚至可能不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面。中共可能要求美方放鬆經濟制裁,不抱怨中共侵犯人權和盜竊知識產權等行為,或者假裝中共黨魁習近平對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間造成7.1萬多名美國人死亡的芬太尼事件一無所知。
話說回來,中美兩國軍隊之間這種缺乏溝通的情況是否會影響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整體行動?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共政權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清楚自己意欲何為。他們費盡心思,只是想把美國趕出亞太,讓自己主宰這個地區。中共這個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鑒於中共這種立場和目標,美中註定會是一種敵對關係,與北京或中共軍方的任何溝通或接觸都不會帶來任何實質改變。
事實上,美國軍方過去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與中共軍隊進行溝通和接觸,一直持續到川普總統執政時期。中共軍隊曾兩次接受邀請參加環太平洋軍演,這是美國海軍組織的最重要區域演習。然而,回顧歷史,我們從這種接觸政策中收穫了什麼呢?我們看到的是一支在許多領域追趕我們的中共軍隊,在某些領域超越了我們。在一些情況下,中共軍隊甚至可以給美國軍隊一個下馬威,讓我們狼狽不堪。然而令人瞠目結舌的是,一些美國軍官現在正呼籲恢復與中共政權與軍隊的無節制接觸。這將使美國人在某些時候付出生命的代價,過去30年的經驗教訓早已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這就是美國人的自負,認為只要我們能與對手交談,我們就能解決任何問題。
美國還要繼續嘗試與中共軍隊建立這些溝通渠道嗎?為什麼不採取其它的方法或戰略呢?
我敢打賭美國軍隊會像一個絕望的求婚者一樣,繼續乞求與中共建立新的溝通渠道。在與中共政權打交道時,表現得像個可憐的祈求者,是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的。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其它的方法呢?也許目前來看要尋求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不太可能。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什麼形式的自我貶低是華盛頓不會對北京嘗試的。
然而,任何呼籲與中共軍隊進行對話和接觸的美國民選官員都應該向公眾解釋,此舉將如何產生良好的結果,包括這一次行動。還要注意一點,「對話總是好的」並不是一個理智的答案,而是一個非常美國的說辭。
與其與中共軍隊鬥嘴皮子,不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軍隊準備好投入戰鬥和獲得勝利。中共軍隊一直在秣馬厲兵準備戰鬥,而我們卻安於現狀紙上談兵。
作者簡介:
格蘭特‧紐瑟姆(Grant Newsham)是一名退役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也是一名在亞太地區工作多年的美國前外交官和企業主管。現任總部位於夏威夷的「統一韓國網站」(One Korea Network,簡稱OKN)主管,亦是總部位於首都華盛頓的智庫「安全政策中心」(the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和總部位於賓州的智庫「約克城研究中心」(the Yorktown Institute)的高級研究員。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