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維斯比大教堂:瑞典哥特蘭島的商人教堂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波羅的海前方可見美麗的維斯比大教堂。大教堂以哥特蘭島上的石灰石建造,由於受到德國教堂尤其是萊茵蘭(Rhineland)地區的影響,室內採三廊道的羅馬式風格設計。建築包含方形聖壇(a square chancel)、西側方塔樓、兩個八角造型塔。三座塔樓的圓頂在18世紀遭焚毀後,以今日所見的木造塔頂取代。(RPBaiao/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小鎮維斯比(Visby),位在瑞典的哥特蘭島(Gotland)上。因為鄰近波羅的海,曾是歐洲商人的戰略要地。鎮上優美的建築比比皆是,維斯比大教堂(the Visby Cathedral)尤其引人注目。

維斯比大教堂供奉聖母瑪利亞,最早建於12世紀。13世紀時,由德國商人公會漢薩同盟(the Hanseatic League)贊助翻修。當時,教堂主導北歐的商業活動,許多德國人居住在哥特蘭島上。

維斯比大教堂不僅是奉獻禮拜之處,也充當商人存放貨物的倉庫。教堂特別之處在於經歷1525年一場戰爭襲擊而能倖存下來,當時鎮上的其它教堂都慘遭焚毀。

1611年,一場大火燒毀了維斯比大教堂東側部分區域。1761年,東側教堂塔樓屋頂改以巴洛克風格的木造尖頂取代。

1761年,維斯比大教堂東側塔樓屋頂以巴洛克風格的木造尖頂取代。(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維斯比大教堂不但在考古上具重要意義,更是建築瑰寶。今日所見三條廊道羅馬式教堂設計多年來歷經幾次翻修,最近一次是在1985年。室內包含兩側廊道(aisles)以及中央的中殿(nave),室內室外同樣美不勝收。牆壁和拱頂以黃色灰泥覆蓋,其餘則以白色石灰石為主。教堂1230至1250年間增加了兩座塔樓和詩班席。1572年,教堂成為主教座堂(Cathedral),俗稱大教堂。

教堂中央的中殿(nave)。牆壁和拱頂以黃色灰泥覆蓋,其餘則以白色石灰石為主。室內幾經幾個世紀的翻修,顯得不太一致。(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教堂內的照明可見木製佈道講壇和中央枝形燭台。(Scandphoto/Shutterstock)

維斯比大教堂的南立面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羅馬式風格典範。左邊是大禮拜堂(the great chapel),右邊是所謂的婚禮入口(bridal portal)。華麗的婚禮入口大門可追溯至13世紀,大門上的花卉點綴來自西伐利亞(Westphalia)的影響,因為早期居住在哥特蘭島的德國人都來自西伐利亞。

左邊是大禮拜堂(the great chapel),右邊是俗稱的婚禮入口(bridal portal)。(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維斯比大教堂的南方入口是巴洛克風格,有一個大門裝飾著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的花押字(譯註1),以及哥特蘭島前總督延斯‧霍格(Jens Hög)的紋章(譯註2)。

維斯比大教堂的南方入口是巴洛克風格,大門上裝飾著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花押字,以及哥特蘭島前總督延斯‧霍格的紋章。(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就建築風格而言,維斯比大教堂類似中世紀德國和法國的歌特式建築模樣,如拱形天花板(vaulted ceilings)、尖拱(pointed arches)和彩色玻璃花窗(stained glass windows)。其它特色包括:管風琴(the organs)、宗教藝術作品、滴水嘴獸(譯註3)(gargoyles)、枝形燭台、現代風彩色玻璃花窗等。

肋形拱頂(The ribbed vaults)是哥特式建築特色。彩色玻璃花窗位在13世紀製作的木雕基督後方,將自然光線引入教堂。(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中世紀的彩色玻璃花窗已不復存在。照片看到的是現代彩色玻璃花窗,以尖拱造型的外框和木製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支撐。哥特式窗戶的右邊是教堂裡六座管風琴中的一座。(Danita Delimont/Shutterstock)

維斯比大教堂南面,大禮拜堂的立面跟其餘的建築有很不一樣的地方,在其乾淨的牆面上延伸了一些裝飾,例如經典的扶壁(buttresses)、尖塔和滴水嘴獸(屬瑞典中世紀教堂罕見)等構成了優美的哥特式立面。立面上半部還有一些裝飾元素來自1903年建築師阿克塞爾‧黑格(Axel Haig)的翻新工程,包括大型基督雕塑和「哥特復興式」造型邊框設計。

大禮拜堂立面的上半部,來自1903年建築師阿克塞爾‧黑格(Axel Haig)的翻新工程,包括大型基督雕塑和哥特復興式造型邊框設計。(Nadezhda Kharitonova/Shutterstock)

光線明亮、空間寬敞通風的維斯比大教堂是哥特蘭島上最重要的教堂,也是瑞典保存最完善的中世紀教堂。

譯註:
1:花押字(monogram)是一種裝飾圖案,重疊或結合兩個以上的字而形成的符號。常以個人或機構的首字母拼成代號或標識。
2:紋章(the coat of arms),俗稱盾徽,通常出現在盾牌、外衣或戰袍上。中世紀騎士用它來辨認身分。
3:滴水嘴獸(gargoyles)是歐洲哥特式建築中裝置在水管口的雨漏雕塑,一般會雕刻成動物或鬼怪模樣,有著辟邪和排水的雙重功能。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位於西班牙首都中心,可說是西班牙王室傳統的代表。這座宮殿來自18世紀中葉改建古老的摩爾人堡壘(Moorish fortress),呈現法國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佔地超過100萬平方英尺,擁有近3,500個房間。王宮是西班牙王室的官邸,至今仍用於國家慶典。馬德里王宮以躋身歐洲最大宮殿之一而聞名。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馬」對人類的貢獻也許更甚於其它動物,馬協助人類維持生存、繁榮以及征戰沙場。馬也提供我們運輸、犁田耕耘、機械動力,甚至跟我們勇敢地衝鋒作戰。
  • 遊客不僅能在凡爾賽宮「戰馬輝煌—人類文明的重要夥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覽中欣賞到克雷格的畫作與騎馬藝術,還可以從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藝術品中看到輝煌的歷史,甚至還能欣賞到罕見的馬術或騎兵盔甲。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