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疫情真相曝光?中共嚴控過年返鄉見聞記錄

人氣 3951

【大紀元2023年0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中國傳統新年前夕,中共官方加大打壓網絡疫情輿論,特別管控隨鄉筆記和返鄉見聞。有回到老家過年的大陸人士披露,能感受到氣氛有異,直指當局害怕國內真實信息被境外掌握。

中共網信辦1月18日消息稱,1月18日起至2月底的過年期間,要進行涉及6個方面內容的所謂代號「清朗」的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其中整治「虛假資訊」一項,包括整治所謂「涉疫網絡謠言」的力度,查處編造疫情走勢、杜撰最新防疫政策、偽造抗病毒祕方、虛構病患經歷等問題。

官方還稱,要嚴格管控藉發布「回鄉筆記、返鄉見聞」等所謂「不實信息」,「渲染社會陰暗面」等問題。

大陸年輕人:中共害怕國內疫情真實信息傳到海外

從北京回到河北老家過年的年輕人小偉(化名)19日向大紀元披露,能夠感受到官方所謂的網絡整治氣氛。

「我注意到了,在交通工具上面,是不允許持大一點的照相機或單反相機拍攝東西的。你拿手機可以,但不允許你把工作人員拍攝進去。前段時間在快手、抖音裡面出現了所謂不良影響。所以乘務人員對這個事情很敏感,你不能讓他們發現了。這次春運(返鄉潮)很明顯。」

中共宣稱「戰天鬥地」,前三年大搞「動態清零」製造了許多人道災難,去年12月初宣告潰敗後又撒手不管,疫情大爆發,大量人員病亡。許多大陸網民想方設法在網絡發布視頻,曝光醫院太平間遺體遍地、火葬場排長隊的災難場景。

小偉說,官方強調管控所謂的隨鄉筆記和返鄉見聞,就是因為他們發現境外媒體和研究機構,在網際網絡上搜集這樣的信息,去尋找做實的一些點,這樣給中共維護形象上造成阻礙。目前這對他們是最重要的。

中共當局去年底起,就試圖布局打壓民間疫情真實信息的流傳。

中央政法委書記陳文清去年12月29日在中央政法委會議上聲稱,要打擊「借疫滲透破壞、造謠生事、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過年沒有年味 「今年有點不正常」

隨著數億中國人在1月21日開始的傳統新年假期與家人團聚,專家們擔心,返鄉過新年的人們可能還會帶起一波疫情高峰。

小偉說,「今年春節(黃曆新年)是有點不正常,街上都沒有什麼人,一個可能是躲在家裡,另一個是年輕人太少了,我回家基本上沒看到多少年輕人。返鄉這兩天也沒有看到多少。」

北京一位回到湖北老家過年的知識分子老山(化名),19日對大紀元表示,過年前全國各地都一樣令人不安,從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初疫情高峰時期,「每天都能聽到很多次哀樂,有人說一天殯儀館所有爐子連軸轉燒了80多具屍體」。

「過年早就沒什麼意思了,很多人回家過年不是因為這個節本身多有意義,而是盡對父母的義務,盡團圓的義務。今年,有家人因疫情去世的肯定年味會更淡,無家人去世的還會照常把過年當義務履行一遍。」他說。

2022年12月31日,上海一殯儀館,一位女生抱著離世親人的遺像。(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

中共數據造假加粉飾太平 分析:黑天鵝事件隨時發生

自去年12月7日突然無預警全面放開防疫措施後,疫情大爆發,但中共官方公布的染疫死亡數據是每天最高5例的個位數,甚至是零,加起來不足40例。全球關注中共嚴重少報了染疫死亡人數。

在國際壓力下,中共1月14日拋出一個近6萬例的新冠醫院死亡數據,但官方密令不許給死者註明病因為新冠。這種造假的隱祕手段和背後的動機,持續成為外界批評焦點。

老山表示,「掩蓋、粉飾、弄虛作假是他們(中共)的本性,不會、不可能因為大躍進、三年饑荒、文革、武漢疫情最初打壓李文亮等醫護人員而有任何改進。」

小偉向記者披露,「我知道這裡有一個村是三千人左右,它在最近一週多時間走了大概30個人,保定市滿城區,那邊防疫、醫療等各方面條件還相對好一點,但是他們也是死了這麼多人。」

「三年窮折騰加此次突然放開,確實使很多原本對中共無個人惡感的城裡人腦子清醒很多。」老山表示,農民不會像城市市民那樣能看清問題的本質,只是在急速感染之下,加上有老人因感染去世,怨言肯定會有。

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1月4日在中共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要求「唱好經濟光明論」「加強疫情防控宣傳輿論引導」。中宣部則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媒體大做粉飾太平的疫情和經濟「取得成效」和民眾「歡樂」的報導。

老山對大紀元表示,蔡奇很早就表現出恬不知恥、誓把奴才做到底的德性,他急於表現,但所謂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唱響經濟向好,都是他們自吹自擂的老套,沒有意義,更不會有實際效果。

他認為,雖然對中共政權今年的危機情況,無法準確預測,但黑天鵝事件隨時隨地可能發生。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港大醫學院潘烈文:大陸疫情或在中國新年達到高峰
【拍案驚奇】中國染疫死亡人數 10大關鍵看點
邢仁濤:公安局數據庫洩露 佐證疫情死四億人
【網海拾貝】中國新冠疫情不到20天走完別國3年的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