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神傳文化.神傳漢字

【神傳漢字】我們真的懂「漢字」嗎?

作者:容乃加
從文字的始初意義和生命的意義接軌,這是一趟又有趣又深刻的神傳文化之旅!(容乃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5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我們天天在看字、寫字、打字,然而我們真的懂得漢文字內蘊的義涵嗎?來一趟甲骨文和金文之旅吧,從文字的始初意義和生命的意義接軌,這是一趟又有趣又深刻的神傳文化之旅!

當我們越接近漢字的起源,就越了解到神傳文化的真諦。

漢字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從古至今幾千年來留下了大量的經籍文獻。漢字歷時久遠是舉世罕有的,在漫長的歲月中,漢字保有原始的意義,儘管字與辭彙的音讀和外形都起了相當的變化,後代之人只要能懂得始初的原始字義,那麼就不難讀懂幾千年前的文獻,即使是幾千年後的後人也能與先人溝通。[1] 漢字的這種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唯一的,這種特性和中華文化能維持五千年而不間斷有著密切的關聯,有著不可磨滅的功效。神傳漢字的確在神傳文化中扮演著要角。

漢字從象形文字開創的,它不僅是一種符號、聲符,而且具有非常具體的意象。漢字在傳達意思的深層,也展現了中華文化核心的生命觀、宇宙觀。

進入甲骨文和金文的世界 回歸神傳漢字、神傳文化

傳說造字之神倉頡生有「雙瞳四目」。(大紀元)

從黃帝史官倉頡造字到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期間經過了上千年歲月,漢字也出現了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隸書的字形變易(變異)。許慎的時代甲骨文都還埋在地下,金文也極少見。[2] 「望文生義」很可能讓人誤解漢字。好在百多年來出土的一些甲骨文、金文的文物和研究者的努力,讓今天的我們得以重新去認識漢字。這也是重新認識神傳文化的一趟回歸之旅。

甲骨文、金文時代——從商王武丁時期開始到春秋前期的七八十年,大約有六百年的歷史。日本的漢學大師白川靜指出:「在這個時代,文字仍然保有最初的形象和表記意識。書寫者會相當自由地在字形結構上添加一些變化,但也能準確掌握並表現字形原本所象徵的事物。」[3]

「商代時期的甲骨文,字形結構還著重於意念的表達,不拘泥於圖畫的繁簡、筆劃的多寡,或部位的安置等細節,所以字形的異體很多」。[4] 但是使用文字者對字義都能精確地掌握。

白川靜從字例的分析中發現,甲骨文和金文時代的人們對字的結構意義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從《甲骨文編》(中國科學院編輯)和《金文編》(中山大學容庚編輯)所收錄的字形來看,在春秋晚期之前幾乎都沒有違背文字的原意。有的金文的字形筆劃、結構是相當複雜的,只有在精確傳承字義的情境下,才能正確地書寫下來,並自如地變化。

所以後人要想追根究底了解「漢字」的文化和原始義涵,要能通過甲骨文和春秋中期以前的金文去追溯淵源,才是正本之途。有些甲骨文和金文表達的文字意義的由來與內涵,可能非常不同於我們今日的認識。

那麼,古今漢字的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神傳漢字的世界觀

來一趟漢字探索之旅吧,對焦漢字的始初意象,重啟隔閡幾千年的視野。我們先從「定位」一個人的名字說起吧,「名」和「字」是怎麼來的?其起源帶著什麼生命意含?

人的「名字」是怎樣加身的呢?

名:名由夕和口組成,是組合這兩個象形字表達的意念。「夕」在甲骨文中是肉的象形字;「口」不是嘴,是祝禱時對神祝告的用器,用來盛裝呈給祖先的禱文。漢字中許多帶「口」的字都是起源於這個向神祝禱的用器。[5] 然而這種與神靈溝通的概念,在東漢使用的隸書中就消失殆盡了;漢字的始初意義在《說文解字》中有許多也都不可求了。

人之初先有「字」,《白虎通德論‧姓名》引《禮服傳》說:「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於祖廟。」嬰孩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向祖靈報告家庭有了新成員,為孩兒命名。這與甲骨文的「名」字所顯示的意義完全契合。

「名」的始初意象。(容乃加/大紀元)

「名」的上半部是祭禮用的祭肉「」,表示舉行祭祀祖靈的儀式;下半是祝禱用器的「」,孩子的父親將想為孩兒取的「名」寫在禱文中放在其中,向祖靈祝告請示,得到祖先肯定後,就把這個「名」賜予孩子,這就是「父名之於祖廟」的過程。「名」這個字用了兩個取名儀式中重要的象形字,反映其字中的理念與精神意含。

中國古人非常尊重「名」,「名」是祖先神靈賜予(認可)的,視為等同於人的本身,所以一般人都不能直呼他人的名,避提他人的名,表現一種敬神敬人的文化教養。

字:出生時得到的小名或稱別名。

「字」是個象形字,乍看表面是家裡有孩子。甲骨文或金文的「字」的上半部字形是「低垂的屋頂」,比起一般住家的屋頂又大又低垂,那是祖廟屋頂的形象,代表祖先在另外空間的居所。家中添「子」,家人就抱著「子」去祖廟向祖靈報告,得到祖靈的承認與祝福,在這個儀式中給「子」取的小名就是「字」。

「字」的始初意象。(容乃加/大紀元)

綜合來看,「名」與「字」都是從具象的情境而來,表現出的生命意義,就是新生兒從祖先得到認可與福祝,展現人的生命與神靈之界緊密不可分離的韌帶連繫。

「帝」的由來

那麼,在一國之中享有最高榮耀的號令天下的名字——皇帝與神界有關連嗎?「帝」這個字也是象形字(是「禘」的古字),其甲骨文、金文多像祭桌的形狀,有的桌上還擺著祭品的樣子;或也像祭桌與一束綁起來的柴薪的組合,指在郊外燒柴的禘祭。

「帝」的始初意象。(*甲骨文中的圓形可能雕刻成方形)(容乃加/大紀元)

不論是柴薪或祭桌,都是禘祭必備的,故而以「帝」指稱對天的祭祀,借指天帝、上帝。[6] 「帝」在甲骨文中出現的非常多,表現出人對天神的敬仰,反映人與天神緊密的關係。「帝」後來也指皇帝,中國皇帝稱「天子」,就表現理政治民須遵循神意為依歸的思想本義。

命 示現生存的意義

不管是一般人或是皇帝,生命降生到人間如何去發展?生存的意義何在?漢字就在「命」這個字中賦予了生命的意義。

甲骨文的「令」是「命」之意,字形是一個頭戴禮冠的人安靜地跪著接受神的指示。後來在「令」字旁邊加上「」(祝禱用具)形成「命」,表示神對祈告的人回應的神意。《論語‧堯曰》記載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就是說君子須要知道「天命」,反映「命」字的本意。

「命」的始初意象。(容乃加/大紀元)

再說代表我的代詞「吾」,原是指用東西牢牢守護祝告用器「」之意,緊密守護住與神的溝通。從這裡也可以聯想到生而為人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我要牢牢守護好神意。

「吾」的始初意象。(容乃加/大紀元)

後語

生命存在的意義,就在於人對於「神意」的覺悟,展開來說,指的就是生命回天的修煉過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神安排給人的是一條回天的路,這條路就是通過敬慎覺悟神意,從而去掉後天放不下的執著修煉好自己來實踐的。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給後人留下修煉回天的榜樣。

本文舉述的少少幾個字例,都能示現漢字這種象形字所呈現的人與天界的始初關係。如果我們展開更多的字例,就會更加深這種意象。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真的其來有「字」。

註釋:
[1] 國際甲骨文學家許進雄指出漢字「共時性」特色:「中國的文字,儘管字與辭彙的音讀和外形也都起了相當的變化,卻不難讀懂幾千年前的文獻,這就是漢字的特點之一。」許進雄:《字字有來頭‧自序》。新北市:遠足文化公司,2019年4月29日初版二刷。

[2] 直到宋代才有幾部金文的著作問世;甲骨文的出土則是清末的事情。甲骨文研究者始於清末的吳大澂、孫貽讓,以及民初的王國維。

[3] 白川靜:《漢字百話》。
白川靜(1910-2006年)是世界重量級漢學家,終其一生鑽研漢學,尤其對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深入又縝密,深受全球重視。

[4] 許進雄:《字字有來頭‧自序》

[5] 白川靜指出,在甲骨文、金文中,除了「舌」及含有這個部首的字之外,沒有見到口耳之「口」的相關字例。(《漢字百話》158-159頁)後人若就對帶有祝禱器——「口」這個概念的字望文生義的話,就會造成誤解。

[6] 「帝」在甲骨文用作祭名的表現,《合集》14531:「帝(禘)于河」,表示對河神進行禘祭。又表示天帝,《合集》30388:「上帝」。

參註:著名的甲骨文學者董作賓完成甲骨文的分期研究,其《殷曆譜》主張甲骨文的歷史時期,從商王武丁時期到商朝末期約有二百二十七年。周朝主要展現的是金文文化。

@*

─點閱【神傳漢字】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篆在我們當今社會中,已經不再是一種實用的字體,但是它的藝術價值和存在意義依然經久不衰,它的精神內涵、神性特點和傳統藝術價值,通過許多歸屬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傳下來的古人佳作,發揮其影響力。
  • 新年元旦新桃換舊符,家家戶戶最常見的單字斗方春貼是哪個字呢?摘冠的當屬「福」字。這個福字不僅是庶民百姓熱愛,也為朝廷皇室鍾愛。為什麼從帝王到庶民家,新年都尚「福」迎「福」呢?在中華文化中「福氣」到底從何而來?
  • 在兩周金文書法中,《虢季子白盤》銘文與眾不同,藝術性相當突出。它流淌著創意者與書寫者的人生境界及道德標準,負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氣息,隱含深厚的文化內涵且具創意精神。《虢季子白盤》銘文在章法上,兼具傳統和獨特的審美性,寓古寓新、亦古亦新的境界顯示其表現技藝之爐火純青。
  • 神傳漢字還有許多妙解法,類似各種燈謎的作法。拆字、合字、妙會等等是漢字具有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燈謎中常用,古代讀書人也喜愛玩玩這種文字遊戲,透過玩字、猜字也能預測考題,端看猜者的妙解智慧。
  •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大盂鼎》,被列為「四大國寶」之一,非但其銘文字數多、書法藝術精彩絕倫,它本身的造型雄渾,工藝精湛,堪稱一流的寶鼎。
  • 關於雞蛋有個迴旋不盡的問題——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考倒古今眾生的問題,可以從漢字的起源中找到答案。就來看兩個關鍵——存在。有神論與無神論結出的果實大不同。
  • 散氏盤是西周厲王時期的經典之作,清乾隆初年陝西風翔出土。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為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
  •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是特定禮器,高貴華典、古意盎然,與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並稱為四大國寶。
  • 雖然現今「貧窮」常並列出現,「貧」與「窮」也都有缺錢少財之意,不過貧、窮意義並相同。生活清貧無須擔憂,如果走到「窮」的境況,那才真正考驗意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