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現代社會需要恩典、諧和、拉斐爾

倫敦國家美術館「瑞信展覧:拉斐爾」
(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Lorraine Ferrier撰文/吳約翰編譯)
拉斐爾作品《聖母子與嬰孩施洗約翰》或稱《阿爾巴聖母》(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 )(The Alba Madonna)局部,大約1509─1511年創作。木板油畫轉換為布面油畫;直徑37 1/4英寸。安德魯‧梅隆(Andrew W. Mellon)收藏,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3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拉斐爾作品《聖母子與嬰孩施洗約翰》或稱《阿爾巴聖母》(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The Alba Madonna),大約1509─1511年創作。木板油畫轉換為布面油畫;直徑37 1/4英寸。安德魯‧梅隆(Andrew W. Mellon)收藏,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提供)

當黑暗籠罩這個世界,「傳統藝術」可以指引方向。藝術的終極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提升生命層次,提醒著我們如何做一個好人,保持純真,達到盡善盡美。傳統藝術家創作出許多歷久彌新的藝術作品,確能喚醒我們先天善良的本性。而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的作品是傳統藝術的最佳典範。即使他已離世五個多世紀,拉斐爾的藝術仍適合現代社會,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合適。

拉斐爾作品《聖母子及施洗聖約翰與巴里的聖尼古拉斯》或稱《安西帝聖母》(The Madonna and Child With Saint John the Baptist and Saint Nicholas of Bari)(The Ansidei Madonna),1505年創作。油彩繪於白楊木上;85 3/8英寸×58 1/8英寸。倫敦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提供)

倫敦國家美術館正舉辦一場全新超凡的展覽,聚焦拉斐爾的所有作品,以及他在不同媒材上所展現的感性與藝術才華,超越了時空。

「瑞信展覽:拉斐爾」(The Credit Suisse Exhibition: Raphael)於4月9日開幕,這是首次專注於拉斐爾整個職業生涯的展覽。拉斐爾聞名遐邇,具備多重身分,他是畫家、製圖師、建築師,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還是詩人、考古學家和古董收藏家,也是版畫、雕塑、掛毯和應用藝術的設計師。

塞薩里諾‧羅西蒂(Cesarino Roscetti)作品《聖托馬斯的懷疑》(The Incredulity of St. Thomas),大約1511─1512年創作,繼拉斐爾之後的作品。青銅;34 7/8英寸。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活動部(Ministry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tivities, Italy)。(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活動部提供)
塞薩里諾‧羅西蒂(Cesarino Roscetti)的作品《降臨地獄》(The Descent Into Limbo),大約1511─1512年創作,繼拉斐爾之後的作品。青銅;34 7/8英寸。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活動部。(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活動部提供)
彼得‧科克‧范‧阿爾斯特(Pieter Coecke van Aelst)作品《以西結的幻象》(Vision of Ezekiel),大約1521年,繼拉斐爾之後的作品。掛毯;14.4英尺×11.4英尺。馬德里國家裝飾藝術博物館。(馬德里國家裝飾藝術博物館提供)

展出的90件作品,多數是拉斐爾親手創作,有一些作品的媒材經他設計,但未經他手製作,例如青銅。這些畫作和藝術品述說了拉斐爾一生的故事、他的藝術和設計,以及成為藝術家的歷程。

拉斐爾作品《前往各各他的遊行》(The Procession to Calvary),大約1504—05年創作。油彩創作於白楊木上;9 5/8英寸×33 5/8英寸。倫敦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提供)
拉斐爾作品《施洗者聖約翰佈道》(Saint John the Baptist Preaching),1505年創作。油彩創作於白楊木板;10 1/4英寸×20 1/2英寸。倫敦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提供)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長久以來,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三人是公認的代表文藝復興巔峰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聯合策展人馬蒂亞斯‧懷佛(Matthias Wivel)在電話採訪中說,「拉斐爾比另外兩位,帶著更多的理想主義創作」。拉斐爾的理想主義不僅表現在宗教意義上,他還引導我們要為善,不管是對個別人還是所有的人。拉斐爾37歲英年早逝,職業生涯只延續了20年卻成就非凡,而米開朗基羅則持續工作到他88歲離世,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將拉斐爾視為西方視覺藝術經典的核心,而不是米開朗基羅或達‧芬奇。

拉斐爾最早在佛羅倫薩學習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形式,努力萃取他們的技術精華。拉斐爾在當時可能已從比他年長且成熟的同儕間斬露頭角。達‧芬奇比拉斐爾大31歲,而米開朗基羅也大拉斐爾8歲。

三位藝術大師的風格各異。簡單來說,達‧芬奇像科學家一般對待藝術,觀察大自然。創作時試圖壓抑主觀的想法。「然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形式正好相反,極具情感張力,作品融入他在世上的經歷及遇到的問題」,懷佛解釋說。

拉斐爾除了觀察兩位同儕的藝術風格和技法外,也從中向他們學習。例如,達‧芬奇對人類心理學的興趣,以及米開朗基羅透過藝術表達情感的能力。

拉斐爾作品《粉紅色的聖母》(The Madonna of the Pinks)(La Madonna dei Garofani),大約1506—07年創作。油彩、紫杉木板;11英寸x8 7/8英寸。倫敦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提供)

拉斐爾擅長將其他藝術家的想法納入他的作品,融會貫通後變成自己的。這種天賦使他成為許多人的競爭對手,尤其是米開朗基羅。例如,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小堂畫出作品《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之前,拉斐爾就改編了米開朗基羅的預備草圖,將其呈現在梵蒂岡的壁畫《帕那蘇斯山》(The Parnassus)中。米開朗基羅知道的話應該會很生氣。

懷佛認為,達芬奇對拉斐爾的影響最為深遠。參觀展覧者可以親見拉斐爾的素描作品《麗達與天鵝》(Leda and the Swan),這是他唯一現存直接臨摹達芬奇的作品(不是另一張看起來更粗略的習作)。麗達採反向站姿,將身體重心移至另一條腿上,此技法源自古典藝術。拉斐爾將古典藝術和達芬奇的麗達融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

拉斐爾作品《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大約1507年創作。油彩、白楊木板;28 3/8英寸×21 7/8英寸。倫敦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提供)

拉斐爾筆下秀美的聖母有何祕密?

拉斐爾因梵蒂岡的壁畫《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以及眾多秀美的聖母畫作而廣為人知。「聖母畫」很可能是拉斐爾的作品能廣泛影響世人的關鍵。

拉斐爾作品《加瓦聖母》(The Garvagh Madonna),描繪了自信的聖子基督。聖母瑪麗稍稍放鬆手臂,這樣聖子就能把康乃馨遞給一旁蹣跚走路的嬰孩,這位嬰孩即後來的施洗聖約翰。聖母拉著約翰靠近自己,鼓勵他接下花朵。先略過古典羅馬服飾不談,我們可單純地欣賞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一幅充滿愛的全家福肖像。

拉斐爾作品《聖母子和嬰兒施洗約翰》或《加瓦聖母》(The Madonna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Baptist)(The Garvagh Madonna),大約1509─1510年創作。油彩、木板;15 1/4英寸×13英寸。倫敦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提供)

拉斐爾運用情感創作了一個與我們有所連結的場景。然而,畫面傳達的不止於此,跨越了天、地之間的鴻溝。我們看到母親和孩子之間片刻溫柔的同時,也強化了基督教要傳遞的信息。「透過一種幾乎是普世的經驗來傳遞基督教的信息,每個人都能體會,甚至比起其它事物都更能引發人們情感的認同」,懷佛說。

聖子基督顯示出超越年齡的智慧,他知道來到世上有重要的使命。雖然聖子坐在母親腿上,但聖母不做他的後盾。約翰穿著毛皮衣取暖,而聖子基督則赤身裸體,象徵對這個世界無所求,唯有教導大家跟隨上帝。

顯然,拉斐爾的《加瓦聖母》描繪了一個宗教場景,且一如他的許多畫作,在精神與世俗,或者神性與人性之間,呈現出優雅與諧和的張力。

拉斐爾的藝術魅力

拉斐爾詮釋的美集優雅與諧和於一身。無論是個別人物,還是小規模或複雜的人物組合,每幅畫作都帶著莊嚴的氛圍引領我們反思。拉斐爾的藝術洋溢著優雅與諧和,這兩種特質源自萬物的自然秩序,只要親近大自然就能體會。

拉斐爾作品《教宗儒略二世肖像》(Portrait of Pope Julius II),1511年創作。油彩、白楊木板;42 3/4英寸×31 7/8英寸。 倫敦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提供)

懷佛說,無論身為建築師、設計師還是畫家,拉斐爾在他所有的工作領域裡,都展現出優雅與諧和的特質。這正是拉斐爾藝術具備普世的吸引力和歷久彌新的原因。

對基督徒來說,「基督代表恩典降臨」,懷佛解釋著。但是,「恩典」在一般解釋上,有令人感到愉悅、諧和、符合常理的意思。「拉斐爾非常擅長讓事物看起來很自然,即便是刻意這麼做的」,懷佛說。

拉斐爾作品《聖母子與年輕的施洗聖約翰》(The Esterházy Madonna),約1508年創作。油彩、蛋彩畫、木板;11 1/4英寸×8 1/2英寸。布達佩斯美術博物館。(布達佩斯美術博物館提供)

懷佛引述「恩典」的另一層意思是:「禮儀的概念,以及作為優雅紳士該有的行事風範」。雖然拉斐爾11歲就成了孤兒,但父親(宮廷畫家)生前在烏爾比諾宮(the Urbino court)即教導他紳士風度,也向他介紹宮廷的人文哲學。宮廷是學習人文主義和施展抱負的中心。拉斐爾也是廷臣和學者巴爾達薩雷‧卡斯蒂格利奧尼(Baldassare Castiglione)的好友,後者是《廷臣論》(The Book of the Courtier)的作者。(註)

拉斐爾作品《寓言》或稱《騎士之夢》(An Allegory)(Vision of a Knight),大約1504年創作。油彩、白楊木板;6 3/4英寸×6 3/4英寸。倫敦國家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提供)

拉斐爾人生中的許多時刻,都閃耀著魅力和善良本性。當他去世時,藝術家兼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當時大約9歲,他對拉斐爾的評價最高。拉斐爾喜歡與許多藝術家和工匠一起創作,大家似乎都很喜歡他。「拉斐爾從沒有獨自一人前去宮廷。只要他一離開家門,就有50多名能幹又優秀的畫家伴隨他同行,給他帶來榮耀。簡而言之,拉斐爾不像畫家,反而像王子一樣生活著」,瓦薩里寫道。

針對拉斐爾個性的直接描述很少。目前只有兩封他寫的私人信件保存下來。懷佛說,這兩封信都是寫給撫養他長大的舅舅,信息顯示拉斐爾非常有抱負且具備良好的社交能力。

不誇張情緒,拉斐爾在藝術中展現禮儀。「他不像米開朗基羅那樣極具表現力。他很內斂。」懷佛說。

有人認為拉斐爾的作品過於感傷。然而,懷佛在拉斐爾的作品中看到了內斂,這是藝術家從古典藝術形式中學到的內涵。拉斐爾的內斂是在作品中正確地使用情感,而不以情感為操縱目的使用。他的藝術必須「真實」,才能有如此影響力。

懷佛解釋說,拉斐爾擅長創作具備內斂特質的主題,例如,他的聖母子畫作,以及《雅典學院》中複雜的人物組合,而米開朗基羅則擅長富有表現力的作品。米開朗基羅對拉斐爾的影響,可以在拉斐爾的《「對無辜者的屠殺」版畫習作》(Study for 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中看到,畫作和版畫成品也都在本次展覽中展出。對懷佛來說,「拉斐爾的《對無辜者的屠殺》」令人印象深刻,但整體而言,有點不符合拉斐爾的風格。

拉斐爾作品《基督顯聖時一位使徒的頭像習作》(Study for the Head of an Apostle in the Transfiguration)。紐約私人收藏。(私人收藏提供)

拉斐爾的作品很吸引人,因為他喚醒我們最好的自己,以及我們渴望成為的模樣。「拉斐爾為我們提供了人類嚮往的理想文明」,懷佛談到壁畫時說,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剛好展示出這一點。 「透過溝通和意見交換,進而獲得啟發,這是真正建構知識的方式。……最終,這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模式。」

拉斐爾作品《天使》(An Angel)。先用盲筆(blind stylus)畫出(只留下凹痕但沒有實線的)幾何構圖,再以筆和棕色墨水上色;7英寸×8 1/8英寸。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提供)

期盼已久,「瑞信展覽:拉斐爾」,原定於2020年在倫敦國家美術館揭開序幕,以紀念拉斐爾1520年逝世後500周年,但因COVID疫情延期。展覽於今年4月9日開始,將持續到7月31日。要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本次展覽由三位策展人共同策劃,分別是萊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藝術與電影史教授大衛‧埃克瑟吉安(David Ekserdjian)、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Kent)藝術史榮譽退休教授湯姆‧亨利(Tom Henry)以及負責倫敦國家美術館16世紀意大利繪畫策展人馬蒂亞斯‧懷佛(Matthias Wivel)。

註釋:《廷臣論》(The Book of the Courtier)是一本禮儀相關書籍,主要描述理想的廷臣所應擁有的特質與品德。本書在當時非常流行,咸認是禮儀書籍的典範。

原文: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少且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1870年代末、1880年代初,紐約市是美國奢華家具和室內裝潢的製造中心。南北戰爭後,國內經濟增長激起了前所未有的住宅建設熱潮,高端家具製造業應運而生,迅速發展。
  • 施洗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說道:「看哪,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 1:29)。基督教藝術經常用羔羊來描繪基督。
  • 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位於西班牙首都中心,可說是西班牙王室傳統的代表。這座宮殿來自18世紀中葉改建古老的摩爾人堡壘(Moorish fortress),呈現法國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佔地超過100萬平方英尺,擁有近3,500個房間。王宮是西班牙王室的官邸,至今仍用於國家慶典。馬德里王宮以躋身歐洲最大宮殿之一而聞名。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 「馬」對人類的貢獻也許更甚於其它動物,馬協助人類維持生存、繁榮以及征戰沙場。馬也提供我們運輸、犁田耕耘、機械動力,甚至跟我們勇敢地衝鋒作戰。
  • 遊客不僅能在凡爾賽宮「戰馬輝煌—人類文明的重要夥伴」(Horse in Majesty—At the Heart of a Civilisation) 展覽中欣賞到克雷格的畫作與騎馬藝術,還可以從三百多件跨越1500到1800年代的藝術品中看到輝煌的歷史,甚至還能欣賞到罕見的馬術或騎兵盔甲。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