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需要恩典、諧和、拉斐爾
當黑暗籠罩這個世界,「傳統藝術」可以指引方向。藝術的終極目的,在於幫助我們提升生命層次,提醒著我們如何做一個好人,保持純真,達到盡善盡美。傳統藝術家創作出許多歷久彌新的藝術作品,確能喚醒我們先天善良的本性。而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的作品是傳統藝術的最佳典範。即使他已離世五個多世紀,拉斐爾的藝術仍適合現代社會,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合適。
倫敦國家美術館正舉辦一場全新超凡的展覽,聚焦拉斐爾的所有作品,以及他在不同媒材上所展現的感性與藝術才華,超越了時空。
「瑞信展覽:拉斐爾」(The Credit Suisse Exhibition: Raphael)於4月9日開幕,這是首次專注於拉斐爾整個職業生涯的展覽。拉斐爾聞名遐邇,具備多重身分,他是畫家、製圖師、建築師,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還是詩人、考古學家和古董收藏家,也是版畫、雕塑、掛毯和應用藝術的設計師。
展出的90件作品,多數是拉斐爾親手創作,有一些作品的媒材經他設計,但未經他手製作,例如青銅。這些畫作和藝術品述說了拉斐爾一生的故事、他的藝術和設計,以及成為藝術家的歷程。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長久以來,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三人是公認的代表文藝復興巔峰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聯合策展人馬蒂亞斯‧懷佛(Matthias Wivel)在電話採訪中說,「拉斐爾比另外兩位,帶著更多的理想主義創作」。拉斐爾的理想主義不僅表現在宗教意義上,他還引導我們要為善,不管是對個別人還是所有的人。拉斐爾37歲英年早逝,職業生涯只延續了20年卻成就非凡,而米開朗基羅則持續工作到他88歲離世,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將拉斐爾視為西方視覺藝術經典的核心,而不是米開朗基羅或達‧芬奇。
拉斐爾最早在佛羅倫薩學習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形式,努力萃取他們的技術精華。拉斐爾在當時可能已從比他年長且成熟的同儕間斬露頭角。達‧芬奇比拉斐爾大31歲,而米開朗基羅也大拉斐爾8歲。
三位藝術大師的風格各異。簡單來說,達‧芬奇像科學家一般對待藝術,觀察大自然。創作時試圖壓抑主觀的想法。「然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形式正好相反,極具情感張力,作品融入他在世上的經歷及遇到的問題」,懷佛解釋說。
拉斐爾除了觀察兩位同儕的藝術風格和技法外,也從中向他們學習。例如,達‧芬奇對人類心理學的興趣,以及米開朗基羅透過藝術表達情感的能力。
拉斐爾擅長將其他藝術家的想法納入他的作品,融會貫通後變成自己的。這種天賦使他成為許多人的競爭對手,尤其是米開朗基羅。例如,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小堂畫出作品《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之前,拉斐爾就改編了米開朗基羅的預備草圖,將其呈現在梵蒂岡的壁畫《帕那蘇斯山》(The Parnassus)中。米開朗基羅知道的話應該會很生氣。
懷佛認為,達芬奇對拉斐爾的影響最為深遠。參觀展覧者可以親見拉斐爾的素描作品《麗達與天鵝》(Leda and the Swan),這是他唯一現存直接臨摹達芬奇的作品(不是另一張看起來更粗略的習作)。麗達採反向站姿,將身體重心移至另一條腿上,此技法源自古典藝術。拉斐爾將古典藝術和達芬奇的麗達融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
拉斐爾筆下秀美的聖母有何祕密?
拉斐爾因梵蒂岡的壁畫《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以及眾多秀美的聖母畫作而廣為人知。「聖母畫」很可能是拉斐爾的作品能廣泛影響世人的關鍵。
拉斐爾作品《加瓦聖母》(The Garvagh Madonna),描繪了自信的聖子基督。聖母瑪麗稍稍放鬆手臂,這樣聖子就能把康乃馨遞給一旁蹣跚走路的嬰孩,這位嬰孩即後來的施洗聖約翰。聖母拉著約翰靠近自己,鼓勵他接下花朵。先略過古典羅馬服飾不談,我們可單純地欣賞一位母親和她的孩子,一幅充滿愛的全家福肖像。
拉斐爾運用情感創作了一個與我們有所連結的場景。然而,畫面傳達的不止於此,跨越了天、地之間的鴻溝。我們看到母親和孩子之間片刻溫柔的同時,也強化了基督教要傳遞的信息。「透過一種幾乎是普世的經驗來傳遞基督教的信息,每個人都能體會,甚至比起其它事物都更能引發人們情感的認同」,懷佛說。
聖子基督顯示出超越年齡的智慧,他知道來到世上有重要的使命。雖然聖子坐在母親腿上,但聖母不做他的後盾。約翰穿著毛皮衣取暖,而聖子基督則赤身裸體,象徵對這個世界無所求,唯有教導大家跟隨上帝。
顯然,拉斐爾的《加瓦聖母》描繪了一個宗教場景,且一如他的許多畫作,在精神與世俗,或者神性與人性之間,呈現出優雅與諧和的張力。
拉斐爾的藝術魅力
拉斐爾詮釋的美集優雅與諧和於一身。無論是個別人物,還是小規模或複雜的人物組合,每幅畫作都帶著莊嚴的氛圍引領我們反思。拉斐爾的藝術洋溢著優雅與諧和,這兩種特質源自萬物的自然秩序,只要親近大自然就能體會。
懷佛說,無論身為建築師、設計師還是畫家,拉斐爾在他所有的工作領域裡,都展現出優雅與諧和的特質。這正是拉斐爾藝術具備普世的吸引力和歷久彌新的原因。
對基督徒來說,「基督代表恩典降臨」,懷佛解釋著。但是,「恩典」在一般解釋上,有令人感到愉悅、諧和、符合常理的意思。「拉斐爾非常擅長讓事物看起來很自然,即便是刻意這麼做的」,懷佛說。
懷佛引述「恩典」的另一層意思是:「禮儀的概念,以及作為優雅紳士該有的行事風範」。雖然拉斐爾11歲就成了孤兒,但父親(宮廷畫家)生前在烏爾比諾宮(the Urbino court)即教導他紳士風度,也向他介紹宮廷的人文哲學。宮廷是學習人文主義和施展抱負的中心。拉斐爾也是廷臣和學者巴爾達薩雷‧卡斯蒂格利奧尼(Baldassare Castiglione)的好友,後者是《廷臣論》(The Book of the Courtier)的作者。(註)
拉斐爾人生中的許多時刻,都閃耀著魅力和善良本性。當他去世時,藝術家兼藝術史學家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當時大約9歲,他對拉斐爾的評價最高。拉斐爾喜歡與許多藝術家和工匠一起創作,大家似乎都很喜歡他。「拉斐爾從沒有獨自一人前去宮廷。只要他一離開家門,就有50多名能幹又優秀的畫家伴隨他同行,給他帶來榮耀。簡而言之,拉斐爾不像畫家,反而像王子一樣生活著」,瓦薩里寫道。
針對拉斐爾個性的直接描述很少。目前只有兩封他寫的私人信件保存下來。懷佛說,這兩封信都是寫給撫養他長大的舅舅,信息顯示拉斐爾非常有抱負且具備良好的社交能力。
不誇張情緒,拉斐爾在藝術中展現禮儀。「他不像米開朗基羅那樣極具表現力。他很內斂。」懷佛說。
有人認為拉斐爾的作品過於感傷。然而,懷佛在拉斐爾的作品中看到了內斂,這是藝術家從古典藝術形式中學到的內涵。拉斐爾的內斂是在作品中正確地使用情感,而不以情感為操縱目的使用。他的藝術必須「真實」,才能有如此影響力。
懷佛解釋說,拉斐爾擅長創作具備內斂特質的主題,例如,他的聖母子畫作,以及《雅典學院》中複雜的人物組合,而米開朗基羅則擅長富有表現力的作品。米開朗基羅對拉斐爾的影響,可以在拉斐爾的《「對無辜者的屠殺」版畫習作》(Study for 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中看到,畫作和版畫成品也都在本次展覽中展出。對懷佛來說,「拉斐爾的《對無辜者的屠殺》」令人印象深刻,但整體而言,有點不符合拉斐爾的風格。
拉斐爾的作品很吸引人,因為他喚醒我們最好的自己,以及我們渴望成為的模樣。「拉斐爾為我們提供了人類嚮往的理想文明」,懷佛談到壁畫時說,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剛好展示出這一點。 「透過溝通和意見交換,進而獲得啟發,這是真正建構知識的方式。……最終,這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模式。」
期盼已久,「瑞信展覽:拉斐爾」,原定於2020年在倫敦國家美術館揭開序幕,以紀念拉斐爾1520年逝世後500周年,但因COVID疫情延期。展覽於今年4月9日開始,將持續到7月31日。要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
本次展覽由三位策展人共同策劃,分別是萊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藝術與電影史教授大衛‧埃克瑟吉安(David Ekserdjian)、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Kent)藝術史榮譽退休教授湯姆‧亨利(Tom Henry)以及負責倫敦國家美術館16世紀意大利繪畫策展人馬蒂亞斯‧懷佛(Matthias Wivel)。
註釋:《廷臣論》(The Book of the Courtier)是一本禮儀相關書籍,主要描述理想的廷臣所應擁有的特質與品德。本書在當時非常流行,咸認是禮儀書籍的典範。
原文: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少且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