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5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松綜合報導)一項調查顯示:德國各所科技大學的中國訪問學者回國後,不少人為中共軍方效力;甚至與多所歐洲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的中國學者,其背後就是中共軍方;該調查評論說,中共實現所謂的「強軍夢」時,德國與歐洲的科研機構「功不可沒」。
各類中國頂尖學者陷軍方大網 曾長期在德做研究
「德國之聲」今天(20日)獨家報導,在與其它媒體夥伴共同展開的調查顯示,通過隨機選擇一些中國頂尖學者的簡歷,發現他們過去十年裡曾經長期在德國生活工作,在數學、信息技術、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做研究。
報導說,在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和新興技術研究中心(CSET)的幫助下,確定了80人的身分。德國之聲說不公開個人姓名。
該調查舉例,一名專業領域是理論粒子物理的女物理學家,在中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去了德國。最初兩年,她在一家意大利知名核物理研究所做科研,之後三年,去了德國漢堡和美因茨的兩所大學。
在歐洲逗留五年後,她成為中共「千人計劃」成員。回國後,她在中共唯一核彈頭研發基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做基礎研究。
長期觀察中國軍事學院動向的澳大利亞專家約什科(Alex Joske)認為,這個研究院是「中國科研系統中最令人生畏和令人擔心的單位」。
再如,2011年至2014年期間,一位獲得洪堡獎學金的中國化學家在柏林三所頂尖研究機構做科研。2015年,他獲得歐盟居里夫人獎學金後,在英國利物浦待了一年。現在,這位化學家是中共軍委裝備發展部成員,其科研重點之一是激光技術。
還有一位等離子物理學家也是洪堡獎學金獲得者,在波鴻魯爾大學待了三年後回國。2018年,在回到中國剛好一年後,他獲得了中共軍委的資助獎金。他當前的研究重點包括人工智能以及航空航天驅動系統。2020年,他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514所工作。
陸媒報導,514所作為中共國家航天器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所屬專業計量檢測機構,是國防科技工業電學一級計量站。
還有,一名年輕的信息技術學者曾在德國北威州做研究,研究項目是一種未來可以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通過「高精度地圖」,這項技術可以對周邊環境進行更為精細的三維構圖,既能運用在道路交通中,也可以運用於戰爭中。
回國後,他去了中央軍委直屬大學——中國國防科技大學。
再比如,一位很有天賦的工程師為完成博士論文,在慕尼黑理工大學做研究。他回國後,2019年得到中央軍委頒發的一個創新獎項,一年後又獲得一項科研資助。他研究的主題之一就是超高音速飛行器的熱保護技術。
現在,他至少領導著三項直接得到中央軍委撥款的大型科研項目,其中兩項被標定為「重要國防項目」。
中共軍方不僅利用中國學者,很多歐美大學的學者也成為其獵物。「德國之聲」和媒體夥伴機構在調查中發現,多所歐洲大學科研人員與跟中共軍方關係密切的中國學者合作。
該調查還從相關數據庫中抽選出一些德國研究項目,多名獨立專家一致認為,這些研究成果無法排除軍民兩用的可能。
歐州高校與中國學者合作研究 背後有中共軍方黑影
「德國之聲」昨天(19日)報導,為了查明歐洲高校和中共軍事院校之間的聯繫究竟有多麼密切,11家歐洲媒體在德國新聞調查平台Follow the Money和荷蘭新聞調查平台CORRECTIV的牽頭下,展開了一項共同調查。
這個歐洲新聞調查聯盟收集了大約35萬份學術論文的相關數據,並進行了分析。
調查顯示,從2000年年初到2022年2月,歐洲高校與中國學者展開近3000個合作項目,範圍涉及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和量子研究等敏感技術領域。
這些中國學者與中共軍方關係密切,比如大約2200份論文與中國國防科大作者聯合發表,其中1000多份來自英國高校,荷蘭和德國至少有230篇。
有鑒於此,調查行動的焦點集中在中國國防科技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約什科表示,一半論文的背後「都可能有一位曾在歐洲大學學習工作並建立關係,從而讓這一合作能夠成型的中國軍官」。
參與了調研的《南德意志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學術自由的受益者」的報導,對德中科技合作做了詳盡分析。
文章說,「這類研究項目的成果,如果不僅可用於民用目的,而且也可被用於軍事目的時,它的風險就不言而喻了。極端情況下,這類成果甚至可以被某個國家用來擴充核武計劃。」
文章分析說,軍用和民用的學術界限,本來就相當模糊。尤其當高等院校不能像歐洲這樣保持獨立地位時,軍用和民用目的更是完全無法劃分。德國學者同中共軍事院校學者共同發表的學術論文中,有三分之二的中方學者來自中國國防科技大學。
報導指出,同中國的軍事院校開展學術合作並不是違禁行為,更何況學術自由是受到德國基本法保障的基本權利。但這種學術自由所暗藏的風險,也越來越引起關注。
瑞士出版的《新蘇黎世報》指出,中國國防科技大學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同中共軍方的核武計劃密切相關,美國早已將這兩所院校列入禁止合作的黑名單。在此背景下,歐洲科研機構同這些中國軍方院校的熱絡合作尤為令人不解。
德政界在警醒 德媒:德大學對中共依然「有點溫順」
德國大學的科研自由受憲法保障,不受國家干涉。因此,各所大學可以尋找研究夥伴和項目。
德國聯邦教育科研部副部長勃蘭登堡(Jens Brandenburg)表示,「我們不能也不願意從柏林進行統一管控」。在與中國的科研合作時,德國的目標是,「有可能的時候就開放,有必要的時候就封閉」,尤其是在涉及軍民兩用技術的課題上。
「德國之聲」報導說,從德國大學的角度來看,不願意失去國際競爭力,就需要國外的投入,但其中卻蘊含風險,違背自己意願讓中共這樣的國家獲得敏感科技。
「德國之聲」與其它媒體夥伴從德國安全事務圈內獲得消息稱,近兩年來政界對此問題的意識有所提高,德國大學對於中國的態度則依然「有點溫順」、「有點天真」。2020年開始,中國客座學者在德國外交部申請簽證時都要經過背景調查。
然而,一位內部人士告訴「德國之聲」,德國大學進行的審查基本都流於形式。他在一所科研機構負責出口管制事務,他會把申請者的姓名和美國和歐盟制裁名單做比對。但是,「只要這些學者不把中國軍方放在個人簡歷裡」,就不會有進一步的檢查。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