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西斯廷禮拜堂天頂壁畫 先知想告訴我們什麼?

撰文/Yvonne Marcotte編譯/嘉蓮
羅馬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局部,米開朗基羅作於1508年—1512年,濕壁畫,尺幅約36×14米。(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6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小禮拜堂天頂下瀰漫著石膏的霉味。藝術家站在離地面20米(68呎)的腳手架(鷹架)平台上,快速創作一幅又一幅濕壁畫作品。

沿著西斯廷禮拜堂高高的筒形拱頂邊緣,文藝復興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畫了十二位先知──七男五女。在藝術家筆下,這些人物或深思,或閱讀、書寫,聆聽上帝對他們說話。

如今,參觀者伸長脖子仰望著這些人物時,可能會想,這些先知是否有什麼信息傳給這個時代的我們呢?

古代預言家

米開朗基羅從《舊約》中挑選了七位男性先知——約拿(Jonah)、耶利米(Jeremiah)、以西結(Ezekiel)、約珥(Joel)、撒迦利亞(Zechariah)、以賽亞(Isaiah)和但以理(Daniel)。

《聖經》中他們的故事人們都很熟悉:約拿害怕給人們帶去壞消息而試圖逃離時,被神安排的大魚吞入腹中三天三夜;耶利米預言耶路撒冷將遭滅亡時流淚了;以西結也預言了耶路撒冷的覆滅,但他說以色列會復興。

約珥告誡人們要懺悔罪過;撒迦利亞預言和平君王(耶穌)將騎龍駒進入耶路撒冷;以賽亞預言了耶穌的受難;眾所周知,但以理幾次為國王解夢,被扔進獅子坑卻毫髮無傷。

先知但以理,米開朗基羅作於1508年—1512年,壁畫,3.95×3.80米,羅馬西斯廷禮拜堂。(公有領域)

女性先知們不甚出名,古代希臘羅馬稱之為西比拉(又譯西比爾,Sibyl)。女性先知們的名字是用聖所或廟宇的位置名稱來取名。米開朗基羅描繪的五位女先知,分別稱做波斯(Persian)、埃里色雷(Erythraean)、德爾斐(Delphi)、庫邁(Cumaean)和利比亞(Libyan)女先知。

埃里色雷是土耳其西海岸愛奧尼亞的小鎮,女先知在阿波羅神諭處發布預言,史載她預言了特洛伊戰爭與《荷馬史詩》,還對基督的到來做出了極精準的陳述。

非洲北部的波斯女先知預言了亞歷山大大帝的功績;利比亞女先知在利比亞沙漠的宙斯──阿蒙神諭處做出預言;庫邁女先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庫邁主持阿波羅神廟;德爾斐女先知在著名的希臘德爾斐神諭處進行占卜。

米開朗基羅將古典世界的女先知納入天頂畫,表明神啟預言不僅針對宗教信徒,也是宣示給全人類的。

平衡的構圖

據說,米開朗基羅考慮到助手們技巧不足,不讓他們參與天頂畫。他花了四年時間,於1512年獨力完成了所有創作。他為每一位男女先知都畫了一座大理石圍欄。意識到他們將在怎樣的高度供人仰望,他使用了「仰視角」(di sotto in sù)透視畫法來處理人物造型。

每個人物的位置也經過精心擘劃:預言耶穌遭受苦難的耶利米在前端,預言耶穌復活的約拿在拱頂盡頭的另一端;中間長長的兩沿,五位先知與五位西比拉一一相對。這些人物都坐在宏偉的寶座上,展讀著手抄本、書籍或卷軸。畫在下方的牌匾寫有他們的拉丁文名字。

德爾斐女先知,米開朗基羅作於1508年—1512年,壁畫,3.95×3.80米,羅馬西斯廷禮拜堂。(公有領域)

有幾位先知的形象描繪得年輕有活力,有的則鬚髮花白、滿臉皺紋。無論男女,每位先知都有堅實的體態。他們身上的長袍造型飽滿、色彩絢麗,展現出空間深度:畫家以深厚的寫實技巧描繪長袍隨形體轉動而拂動、捲曲或折疊時出現的陰影。

這些人物接收神啟時顯得警覺、擔心,展讀預言的姿態則富於動感。也許他們在為人類擔憂,因為他們知悉將要發生什麼事。他們左思右想,掂量、琢磨著必須告訴人類的事情。他們在思忖神的啟示時不無糾結

利比亞女先知,米開朗基羅作於1508年—1512年,壁畫,3.95×3.80米,羅馬西斯廷禮拜堂。(公有領域)
左:利比亞女先知的草圖,米開朗基羅作於1510年—1511年,紅色和白色粉筆;28.9×21.4厘米,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遺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右:利比亞女先知,米開朗基羅作於1508年—1512年,壁畫,3.95×3.80米,羅馬西斯廷禮拜堂。(公有領域)

米開朗基羅對人體結構精妙的把握,在利比亞女先知身上充分展現。一張粉筆草圖讓我們一窺藝術家是如何描繪肌肉結構的。

「她在壁畫上的複雜姿態,顯然需要畫大量素描來構思起草:那是她走下寶座時停頓的瞬間,手上展開的巨大預言書即將合起。」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分析文章寫道。我們可以看到,當人物轉過身來,優雅地伸出大腳趾讓她保持著平衡。

利比亞女先知的草圖,米開朗基羅作於1510年—1511年,紅色和白色粉筆;28.9×21.4厘米,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遺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畫中人物也對聲音有所回應,這從以西結身上可以看到。他彷彿意識到上帝在對他說話,抬起頭向外望去。當他警覺地坐直身體,一陣看不見的微風拂動了他的斗篷。

先知以西結,米開朗基羅作於1508年—1512年,壁畫,3.95×3.80米,羅馬西斯廷禮拜堂。(公有領域)

每座圍欄中的主體人物都不是孤身一人。畫家在每位先知身邊安排了兩位小天使(putti)輔佐,有的點燃蠟燭,有的舉著手抄本。大理石圍欄上方還有兩個男體,米開朗基羅稱之為「ignudi」(意大利語,意為裸體),但用意並不清楚。

這一項目讓處於巔峰期、各方邀約不斷的米開朗基羅殫精竭慮。傳說他講過:「我覺得自己像耶利米一樣蒼老又疲憊。那時我才37歲,卻老得讓朋友們都認不出了。」

希望的訊息

在邪惡侵入人類生活最黑暗的時刻,先知們敦促人們撥正道德指針、擁抱美德,並且懺悔罪過。當先知發出危險的警言,要求人們改變自己時,他們確實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美國神學家尤金‧H‧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這樣說過:「先知的任務不是擺平事情,而是做對事情。」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等待解救人類於邪惡勢力的天選之人。向善之人在仰望西斯廷禮拜堂天頂壁畫那些恢宏的人物時可以安心,先知們傳遞給人的訊息是希望:美好的未來在前方。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藝術家雖然英年早逝,卻流芳百世。19世紀初藝術家理查德‧帕克斯‧波寧頓(Richard Parkes Bonington,1802—1828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儘管波寧頓再過幾週就是26歲生日,卻因肺結核過世。他的整個藝術創作生涯大約10年的時間,唯後5年才創作油畫。儘管如此,大眾依舊公認波寧頓是他那個時代重要的藝術家,影響了法國和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 這幅作品表現的是傳說中的八仙中漢鍾離度化呂洞賓修道成仙的故事。 《鍾離度呂》局部。(正見網)
    黃粱一夢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其實它有多個版本,講述的卻是不同的神仙度人的故事,鍾離度呂就是其中之一。
  • 《被俘的安德洛瑪刻》(Captive Andromache,約1888年)由英國學院派畫家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年)構思並創作,動人地展現了母親與孩子、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情感。在萊頓敏感的筆觸下,這些充滿愛的親緣關係,為安德洛瑪刻在特洛伊戰爭後經歷的國破家亡,提供了修復的解藥。這幅畫也提醒我們,往往透過失去,我們才學會珍惜擁有。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