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今天決定要買房時,如果想買預售屋,你得透過代銷,如果想買中古屋,大多數人幾乎就得透過「房屋仲介」來進行,可是要跟代銷或房仲打交道的你,為什麼卻老是有一種「諜對諜」的不安全感呢?
我相信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怕被騙了」。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房仲業老是給人愛說謊、愛騙人的不老實形象呢?為什麼房仲業的買賣糾紛總是居高不下呢?為什麼有房仲業者,必須把「誠實」這種最基本品德,作為差異化的行銷訴求呢?
沒錯,同樣都是出在「制度」的問題。
一、房仲考照制度極度寬鬆
要跟我一樣成為房仲,就要先考到房仲資格,也就是「不動產營業員」這個證照,不過雖然說是要用「考」的,但你曉得不動產營業員的證照要怎麼考到嗎?
超容易!你只要乖乖出席四天的課程,無論你在上課期間滑手機、看漫畫、偷偷追劇,還是帶著筆電辦公,只要你釘在座位上四天,你就已經完成一半了。
接著課程結束後的次週,再通過正式筆試就能拿到證照,但筆試也相當簡單,不但都是單選題,而且培訓機構還會提供考古題讓你回去背答案。
但如果你去問問美國、英國、日本、澳洲或加拿大等先進國家的房仲,他們絕對會告訴你:「房仲執照真的不好考」,因為國外的觀念認為,房仲是一個可以隨意進出你家的職業,當然得對這樣的職業有更高的要求。
雖然輕鬆取得房仲資格後,政府也會要求每四年必須回來「複訓」一次,以延長不動產營業員證照的效期,避免房仲還在用老舊的過時資訊面對消費者。
二、房仲業亂源元凶:一般委託過於氾濫
房仲業之所以有這麼多亂源,「一般約委託」肯定是造成這些亂源的最大元凶!
雖然臺灣屋主在賣房時,幾乎 99% 都是簽一般委託,但你知道先進國家的屋主,在將房子委託給房仲銷售時,全部都是簽「專任委託」嗎?因為國外的相關配套非常完整,所以用專任委託的形式運作便高度成熟,不但保障買賣雙方也保障房仲業者,是一個三贏的制度,如果你去問先進國家的房仲們,他們可能會沒聽過、甚至不理解為什麼臺灣會有一般委託的存在。
但因為臺灣房仲業制度嚴重落後,使得專任委託無法發揮原本該有的效果,就會讓臺灣屋主覺得:「既然專任委託跟一般委託的效果幾乎一樣,而且一般委託還不會被綁住,那我當然簽一般委託就好啦,還可以增加更多機會」,於是就造成目前市場上,一般委託過於氾濫的現狀。
聽起來不錯啊,簽一般委託有什麼不好嗎?
對屋主來說,一般委託雖然可以簽給無限多家房仲公司銷售,大幅提高觸及到更多買方的機會,還能降低專任委託遇到不認真賣屋的仲介的風險,但實際上卻會造成自己出售價格不理想的後果。
理由很簡單,因為對實際負責銷售的房仲而言,屋主簽太多一般委託就會導致房仲失去保障,覺得自己就算努力銷售或砸大錢幫屋主打廣告,既然可能隨時被別人賣掉,那何必花太多心力去賣。
二方面,仲介公司也會擔心自己服務的買方會到處找同行下斡旋,於是就會盡量對買方釋出「我這邊可以談的比較便宜」的訊息,吸引買方找自己出價,於是所有簽一般約的仲介們都紛紛放棄替屋主守價,進而讓簽太多一般委託的屋主,很難賣到自己理想的價格。
這也是為何先進國家都只採專任委託的理由,甚至有些國家還有所謂的「專任買方約」,也就是買方委託期間,只能透過單一房仲獨家購買房子,讓房仲可以更專注替買方找到適合的房子、談到最佳的價格,確保房仲與買方雙方的權利。
三、不該合法的踩線文化
什麼是「踩線」呢?所謂的踩線就是去「搶同行客戶」,而且大多是用不道德的方式進行,讓房仲辛辛苦苦經營已久的消費者,有極高的風險隨時被別人搶走、把你的努力整碗捧走。
假設你是一位房仲,當你知道同行銷售的物件是哪位屋主時,就會直接跑去找這位屋主接洽,希望屋主也給自己銷售的機會,通常踩線的房仲會這樣跟屋主說:「你的承辦業務把你的房子估價估太低了,你這樣賣會虧錢啦,我們公司絕對可以幫你賣得更高,請給我一次機會」。
萬一這位屋主跟同行簽的是專任委託,99% 的踩線房仲就會跟屋主說:「簽專任,就只有一家公司有機會幫你賣,多簽幾個一般約,你才會有更多的機會趕快賣掉,為什麼不選擇更多機會的方式呢?」接著就會用盡各種話術來詆毀同行、破壞屋主與同行間的信任、進而達成解除專任委託,讓自己拿到銷售委託的個人目的。
還有一些超沒水準的仲介會跟買方說:「你先去找別人看房子沒關係,因為你看上的房子我們肯定都拿得到(一般約氾濫的問題),到時再來我這邊下斡旋就好,而且我不跟你收服務費,我只跟屋主收」。
這樣你應該能明白,為什麼我說「踩線文化」是房仲業的核心亂源了,而且踩線文化也會讓房仲業進入不公平的惡性競爭,今天你不踩別人的線、別人就把你的線給踩走,使得老老實實幫屋主守價的仲介、幫買方殺價的仲介,辛苦結果全被踩線的同行整碗捧走。
正因如此,如果消費者遇到跑來踩線的房仲,應該要直接予以拒絕,避免助長這種歪風,也不要將自己的人生大事交給這種道德有問題的仲介安排。
四、不能說的傳統陋習:做狀況
這又是一個業界常聽、但消費者完全陌生的名詞:做狀況。
什麼是「做狀況」呢?簡單講,就是利用說謊、講假故事的方式去誤導消費者,進而讓消費者做出錯誤的判斷,在搞不清楚狀況下做出簽委託、下斡旋或成交簽約的決定。
例如對買方做狀況的仲介會說:「目前這個物件真的很搶手,屋主的價格很便宜,目前已經有兩組客戶下斡旋在談了,如果你的價格不往上加的話,這間房就真的要被別人買走了」,但實際上,可能這間房子根本沒有任何買方出過價,但是消費者卻無從判斷仲介講的「情況」是真是假。
因此做狀況這件事,就是房仲業呈現說謊「具體樣子」,這才是真正的房仲日常,我就大聲問一句:「做過房仲的人,哪個敢說自己從沒做過狀況?」
但你可能會覺得:「沒必要這樣吧?萬一被戳破了不是很尷尬,鬧到上法院怎麼辦?」
其實這些風險房仲都明白、他們的店長也明白,但房仲們會這麼做也是迫於現實壓力的無奈,因為大多房仲都是沒有底薪的高專,沒成交就什麼都沒有,全家就得跟著自己一起餓肚子。
總而言之,就是先騙到委託再說、先騙出來看屋再說、先寫下斡旋再說、一切都是先成交再說,至於其他風險?消費者抱怨?等拿到服務費之後再說。
五、只會喊漲的恐嚇式行銷
所有消費者都喜歡房價上漲、期待自己家變得更貴,於是房仲業特別喜歡靠「喊多」、「喊漲」的模式來進行銷售,最經典的名言莫過於:「今年不買、明年更貴」,以及「反正房價長期只會往上漲」了。
要是剛好又處在房市火熱的多頭市場,那麼看著房價一天一天上漲的買方,就會焦慮地害怕自己未來將買不起房、害怕未來得花更多錢才能買到房,甚至擔心未來買不起房的自己,老了就得睡路邊了,於是就會陷入焦慮的 FOMO 狀態(Fear of missing out),急急忙忙地盲目進場追高,有些經濟能力並不適合買房的族群,還會用到信貸來湊足頭期款,就是期待靠一間房實現財富自由。
當業者都用一些似是而非、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說法來說服你,新聞媒體上也是一堆專家在帶風向說著:「現在不買,永遠都是高點」,再看到網路上一堆網友說自己買房漲了多少%、親友也跟你說房價不可能會跌,當然你的腦波就會變弱,被這種三人成虎的氛圍給影響,陷入了羊群效應。
最後在多頭市場上,房仲只需要對這些羊群用力喊多、喊漲,業績就會源源不斷滾進來,使得房仲長年下來已習慣這種好用的恐嚇式行銷,並且將這種販售恐懼的說法變本加厲。
六、利用資訊不對稱的優勢
一般消費者面對房仲最弱勢的地方,絕對是「資訊」這個戰場,關於資訊不對稱這件事,最常見的就是很多房仲會「亂報行情」。
不少劣質房仲在面對消費者時,都會故意挑一些「被篩選過的特定行情」給客戶看,比方說拿成交價偏低的實價登錄給屋主看、拿成交價偏高的價格給買方看,而不是提供長時間又全面的數據給消費者評估,這麼做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誤導消費者、提高自己的成交率。
以面對急售的屋主來說,房仲會利用資訊不對稱的優勢,讓屋主誤以為自己的房子缺點很大、瑕疵很多、賣相不佳,進而低估了房子售價,例如有些房仲會在簽委託後,故意三個月不約任何買方看房、也不做任何廣告,然後對屋主洗腦:「我們真的很努力做廣告了,但你這個價格真的開太高了,所以才沒有客戶願意來看」,不但害屋主白白浪費三個月的時間,也增加房子被賤售的機率。
七、鬆散的房仲管理制度
因為各地方政府的地政局,完全沒有一丁點管理房仲業行銷話術的措施,再加上連房仲總部及其發言人,都可以公然在媒體上發表錯誤知識、胡說八道來帶風向,那麼下面的基層房仲,當然就更敢明目張膽地踩線、做狀況、空口說白話。
我目前聽過最荒謬的銷售話術就是:「等中共統一臺灣,中國人就會來臺灣炒房,到時候你家的房價就會漲上去啦」。更荒謬的是,還有不少消費者信了,難怪詐騙在臺灣永遠這麼猖獗,因為不但罰得輕,而且臺灣人就是這麼易騙難教。
我希望你能夠明白,買房不一定是人生成就的象徵、也不代表著你從此高人一等,買房應該是讓你生活品質變更好的決定,萬一買房後,反而讓你過上長期苦哈哈的日子,成為你常常跟另一半爭吵的導火線,豈不是本末倒置?
(※網站專文)
●個人理財:美國人在各種不利背景下放棄買房
●買房時聘地產經紀要了解哪些?
●拍賣當天一見傾心 墨爾本夫婦秒購海濱度假屋
責任編輯: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