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理財散戶落陷阱 「養套殺」沒商量

人氣 2562

【大紀元2022年11月23日訊】上星期,中國債市突然波動,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然上漲了15個基點,一年期國債也漲了45個基點,與此同時,讓一些投資散戶措手不及的是,原本是安全、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竟然也開始虧錢了,甚至有的投資者,3天就虧掉了3個月的收益。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波理財市場的突變呢?原本保本的理財產品為什麼會虧損呢?這似乎和中共突然改變遊戲規則也有關,這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些話題。

理財產品大規模回撤 引發贖回潮

我們先來看一下上週債券市場的情況。

11月17日,大陸數據服務商Wind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6日,在大約34,000支理財產品中,有接近13,000支跌破淨值,占比接近40%。

對沖基金GROW思睿香港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在17日時,也在推特上發文說,「某四大銀行理財產品回撤超過20%,隨後出現大額贖回。而理財產品通常被視為保本的投資。」

他還說,「自10月以來,由於短期利率飆升,總體而言,30,000支理財產品中,有近1/3跌破淨值。」洪灝認為,「在情況好轉之前可能會變得更糟。」

面對理財產品的大幅回撤,我們看到,投資者開始大量贖回銀行的理財產品,以避免造成更大的虧損。隨著贖回範圍的擴大,又觸發了更多的債券基金和理財產品的巨額贖回,這就演變成了一場從贖回到淨值下跌,再到贖回的惡性循環。

而面對理財產品突然出現的大規模贖回潮,想必基金經理和銀行所承受的壓力也不小。

包括中國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以及浙商銀行等多個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都公開發聲,想試圖安撫投資者,呼籲投資者要保持冷靜,並表示對債市的影響可控。

我們看到,這些銀行不僅在口頭上進行安撫,有的還暫停了贖回服務,還有的銀行臨時修改了遊戲規則。

比如,16日,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為配合理財系統升級,從11月18日下午3時半到20日的下午5時之間,暫停兩款現金理財的所有申購、贖回等服務。

在同一天,也有網民提供消息說,招商銀行理財旗下的,一款R2中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出現了無法贖回的情況。招行理財發送的信息顯示說:「由於贖回客戶太多,已觸碰巨額贖回上限」。不過,該產品在當天就恢復了贖回功能。

這種限制和暫停贖回的現象,也随即在投資者中引發了恐慌,接著,又加劇了贖回潮現象的蔓延。

11月17日,彭博社引述了某位知情人士的消息說,至少有五家銀行應監管部門的要求,向中共央行和銀保監會,匯報了流動性的情況和潛在的風險,以及針對贖回的應對措施。

也是在11月17日,中共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展開了1,320億元、7天的逆回購,對沖當天到期的90億元人民幣,淨投放資金1,230億元人民幣。

隨著中共央行的出手救市,限制和暫停贖回的情況也得到了緩解,但是,流動性緊張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20日的時候,網上又出現了這麼一條消息:「本來是隔天到賬的債券基金,現在改成了T+7」,也就是說,即使讓你贖回,但是錢不會馬上給你,要等贖回之日起之後的第七天才能到賬。而以前都是隔天就到賬,也就是T+1,而現在變成了T+7。

銀行這種隨意改變遊戲規則的做法,也讓一些網民氣憤地說,簡直就是「耍流氓」。

剛剛我們簡單地回顧了一下上週理財產品贖回潮的情況。

接下來,我們再跟大家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銀行銷售理財產品在中國大陸已經有將近20年的歷史了,一直被視為是保本的投資,那麼,為什麼這次出現了這麼大規模的虧損呢?

第二個問題是,有的網民說,自己虧錢虧得糊裡糊塗的。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那麼從這次市場的震盪中,有什麼經驗值得借鑑呢?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低風險理財產品為何虧損?

在這次理財市場贖回潮中,可以看到,有不少網民質疑的一個問題是,為何買的「R2級的銀行理財也會虧本?」

那麼,這個R2是什麼意思呢? 從風險角度來看,銀行對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和R5的激進型。不同的風險類型,投資的底層產品不同,以滿足對風險和回報有不同偏好的投資者。

所以,從這個分類來看,如果R3到R5這些風險相對較高的產品出現虧損,大家一般都還能理解,但是R1和R2這種保障本金,或者說本金損失風險較低的產品,出現了大規模回撤,這就讓投資者有些搞不明白了,也必然會給投資者心裡造成一定的恐慌。

我們了解到,R1和R2這兩種類型的投資範圍都是貨幣資產,像是現金類、銀行存款、同業存單,風險較低的債券等等,都是這類產品。按理說,這一類理財產品的安全性,應該是比較高的。

那麼,是什麼情況造成了目前出現的問題呢?有銀行圈內的朋友跟我分析說,這一級別的產品風險類似於利率債,不排除利率出現波動,導致了債券收益率上行並出現傳導,進而造成了,投資於這些理財產品出現回撤的現象。

我們來看看國債收益率的情況,10年期國債收益率,11月10日時,是在2.70%上下,從11日開始持續上升,到了11月15日時,已經超過2.85%的高點,上升了接近15個基點。一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比一週前上升了大約45個基點。

我們知道,債券的到期收益率和債券價格是呈反向關係的,也就是當收益率上升時,債券的價格就會下降。

那麼是什麼因素引發了國債收益率突然上升呢?

我們看到,國債收益率突然上升,應該是債券市場出現了拋售壓力,可能是市場流動性出現問題導致的。

我們也看到,不少分析都認為,中國的防疫和地產政策都出現了鬆動的跡象,帶動了市場預期,使得投資者主動調整倉位,從而引發了債市螺旋式的下跌,而債券的到期收益率自然會升高。此外,資金面收緊也是對債市比較大的利空。

在這一輪債市大跌的行情中,公募基金是拋售債券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根據國盛證券11月15日研報統計的數據,從11月14日,各類機構減持的規模來看,公募基金是最主要的賣出者,利率債和信用債都是如此。過去一個星期,公募基金累計淨減持現券人民幣552億元,而再前一個星期,貨幣基金更是大幅減持了798億元存單。這個現券買賣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交易雙方以約定的價格轉讓債券所有權的交易行為,也就是一次性做出買斷。

除了投資了這種低風險資產的理財產品之外,我們剛才還提到,有的理財產品虧損達到了20%,也就是說,有的理財產品應該是投資了風險更大的,例如信託或者權益類產品。

那麼這些理財產品投資的底層產品中是否會包括了房地產業信託,或者房地產企業的股票呢?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11月9日發布的報告中也提到,迄今為止,中國房地產下行對銀行業的影響仍較小,不過銀行業對房地產行業的信貸敞口較大,汪濤估計,截至2021年底,銀行業對房地產行業的整體信貸敞口是大約100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銀行總資產規模的30%或是銀行貸款總額的50%。

因為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中,不會指明具體投資了哪些股票、債券、信託,我們從這些分析和數據中還是可以猜測得到,理財產品出問題,和大陸房地產爆雷的情況,不會沒有關係。

中共改變規則 理財市場再現「養套殺」套路

雖然說,中共央行出手救市,讓這次風波穩定了下來,但是,作為投資者,我想,還是需要從這次的虧損吸取一些教訓,有所警覺。

大陸銀行從2004年開始出售理財產品,期間債市利率波動也不止一次,這次的波動幅度也並不是最大,而且,今年3月,理財產品也曾出現大規模跌破淨資產,分析人士當時給出的原因,是股票類資產導致的損失。那為什麼這一次出現了這麼大規模的回撤呢?

我們先來看一段大陸媒體的採訪,受訪中的李女士提到,在過去幾年中一直有購買天津濱海農商銀行的理財產品,以前買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幾乎沒有出現過虧損,而且,以前購買的理財產品,在到期的時候,收益也都會比標注的比率高。

今年11月初,李女士又投入了100萬人民幣,購買了這家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當時的投資經理介紹說,該產品過往業績及淨值的歷史波動比較低,屬於低風險產品,而且投資起點也比較低。

然而,接下來的情況是,在過去一星期內,這款產品不僅將收益全虧了進去,連本金也出現了虧損。

那麼,為什麼投資者投資,前後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差呢?

我們知道,光大銀行在2004年獲得中共銀監會批准,是第一個率先在大陸銀行中,推出面向個人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銀行。

此後,銀行業的理財產品一直貼著剛性兌付、保本、低風險的標籤。保本、穩健的印象,讓理財產品很受大陸民眾的歡迎。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大陸的理財規模已經達到了人民幣29.15萬億元。並且,這個市場的投資者基本都是散戶,投資者數量超過9,145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個人投資者,數量有大約9,062萬人。

這麼大的資金池,投資者似乎一直都在享受著保本及獲得一定收益的回報,但是,過了一定時間後,這樣的安穩日子就不會一成不變了。

我們看到,2018年4月,中共當局推出了一個《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叫做「資管新規」。這個「資管新規」,在2021年底結束了3年的過渡期後,從2022年1月1日起,已經開始正式實施。

那麼,這個「資管新規」說了些什麼呢?我們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確了金融機構不得對理財產品進行保本保收益的承諾,也就是不會再保證「剛性兌付」,購買的客戶需要自擔風險。或者說,中共現在開始,要教育老百姓,關於無風險也能有高收益的投資,那都是「神話」。

其實,換個說法,這真像極了我們曾經在節目中討論過的,中共屢試不爽的「養套殺」的套路,我們都知道,中共現在囊中羞澀,改變個規則就可以再次順利地割到「韭菜」了。

我們看到,在理財產品剛推出的時候,銀行先向百姓展現的是一個保本,剛性兌付的好印象,持續吸引「韭菜」投資,通過15年的滲透,在這個穩健、保本、剛性兌付的印象已經深入人心的時候,突然就改變了遊戲規則,拿掉了剛性兌付、保本的標籤。可這個時候的投資者,卻已經形成了慣性思維,所以,就會被死死地套在了理財產品上。

不僅如此,在爆發的贖回潮中,中共央行向市場注入了千億資金之後,11月18日,中共外匯管理局就發布了一個《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定》。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這個規定可以為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提供更多的便利。

什麼意思呢?我們看到,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統計的數據,中國債券投資組合,每個月都有資金流出,9個月內總計流出1,051億美元。

那麼,這麼多資金在跑路,中共總要找些資金來救債市吧,於是,就為境外投資者們開了個所謂的便利之門,說白了,就是國內的「韭菜」割完後,中共的鐮刀又開始磨刀霍霍,對準了「洋韭菜」們。

事實上,中共「養套殺」的套路,在很多領域中都一直在上演著,現在,就連原本的低風險理財產品,也充滿了陷阱,所以,在大陸投資,小心謹慎可是必修課。

財商經濟研究所
策劃:宇文銘
撰文:李沺欣
編輯:宇文銘、蔚然
剪輯:曲歌
監製:李松筠
關注「財商天下」: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財商天下】金稅四期布「天網」 「共同富裕」無處逃
【財商天下】國際銀行大裁員 中國職位難保
【財商天下】FTX交易所破產 幣圈再爆「雷曼時刻」
【財商天下】美罕見警告IPO欺詐 多來自中國公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