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6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曾蓮香港報導)端午糭飄香,元朗八鄉錦上路一帶村落聚居了不同的族群,圍頭人、客家人、潮州人包糭各有千秋,明愛元朗鄉郊社區發展計劃在端午前夕安排了一系列的包糭活動,過去名不見經傳的長者個個都升級為「師傅」,把自家的拿手技藝與眾分享,在歡笑中度過有意義的端午節。
明愛社工余先生和同事們多年來在與街坊的交流中,漸漸發現了他們的傳統智慧:「我們在落區的過程中,不單是因為居民有問題,社工去幫忙,其實相反的,有些很珍貴的社區資本是他們帶來的。我們發現他們的一些傳統手藝、傳統智慧,這些城市人未必認識,我們想給他們一個平台,去分享他們的手藝。」今次「萬糭鄉情」的活動,正是藉端午節之機,邀請街坊展示不同族群的食俗,從而促進手藝的傳承。
各有特色的 潮州糭、圍頭糭、客家糭
潮州人芬姐,在各類節慶都能「露一手」,以家鄉美食與眾人分享。潮州糭有多種不同的做法,她展示家傳「祕方」,在包糭前炒香糯米和配料,如蒜頭、香菇、蝦米、菜脯(蘿蔔乾)等,再加上浸泡過的鷹嘴豆、紅豆,混入五香粉,待變涼後便開始包糭,包糭時再加入豬肉和鹹蛋做餡料。
元崗村街坊梁太展示的圍頭五角糭,形態獨特,五個菱角顯得糭子更加飽滿,祕訣是在兩塊弧形重疊的竹葉上以兩枝短竹籤或牙籤固定形態,做出拱形效果。除了一般的綠豆、紅豆外,亦有雜豆糭的食法,雜豆的種類則以個人喜好而定。至於當地街坊包糭餡料的一大特色,便是加入了炒香的洋蔥頭,味道更加豐富。梁太家中仍然用傳統的柴火烚糭,每年均會製作上百隻糭與街坊鄰裡分享,她表示用柴火煮的糭更軟熟美味,是一般現代高壓鍋煮的糭所無法比擬的。
前來參加「萬糭鄉情」活動的街坊萍姐,本身為客家人,她也示範了客家糭的包裹方法,相對圍頭五角糭沒有那麼講究,包出來的糭子只有四隻角,形狀較為扁平。餡料方面則與一般的糭分別不大,綠豆糭、紅豆糭等都是常見的款式。
凸顯長者手藝價值 展示社區獨特文化
余先生觀察到,身邊的長者其實有很多的專長,以芬姐為例,她在不同的節氣都會製作不同的美食,例如新年做油角,冬至做茶粿,還有各種各樣不同的米類製品,令他大開眼界。「長者們對自己的手藝很自豪,我覺得值得給一個平台給他們,去將他們最自豪的一面去表達給這個社會聽,其實他們的手藝在這個社會是還有這個存在價值的。」
有的長輩覺得自己離社會主流很遠,不會用手機,不會上網,余先生認為他們不必自卑:「他可以真心將他從小幾十年的經驗慢慢分享出來,而這個分享過程,是有一種雀躍的。」余先生口中的「雀躍」,便是當長輩們的手藝被人欣賞時,被人尊重時,所得到的滿足感,他們慢慢就會改變自己的心態,不會覺得自己只是一個鄉村的老人家,不識字,什麼都不會,而是變成了「師傅」,傳承給下一代獨特的文化。除此之外,元朗錦上路是一個文化多元的社區,融合了不同的族群,舉辦各類活動,其實也是增進不同族群長者的交流:「可以告訴人,原來這個地方不只是我自己的族群,還有其他的族群,每個族群有他們很多很獨特的傳統文化,裡面有一種尊重,大家互相尊重,交流和分享。」
余先生講述,平日的活動豐富多彩,不只是傳統食品的製作,還有布藝製作、用天然種植的材料去做環保的產品,過程中除了長者,還吸引了年青一輩參加。「令到搬進來的街坊,可以一起去分享,或者年青一輩可以分享到手藝,重新認識這個社區,可以加強他們之間的聯繫,產生社區歸屬感。可以認識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去豐富我們的生活!」◇
責任編輯: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