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英國歷史的瑰寶:王室專屬的西敏寺

西敏寺(又稱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的建築風格主要以哥德式為主,由亨利三世於1245所建。它是英國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之一。(photo.eccles/Shutterstock.com)
font print 人氣: 293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21年05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遇綜合報導)位於倫敦市中心的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在英國歷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這裡是王室成員接受加冕的地方,也是許多先驅和著名人物的長眠之所,比如無名戰士墓是紀念那些在戰爭中失去性命的先人,還有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溫斯頓·邱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艾蜜莉·勃朗特(the Brontë sisters)、珍·奧斯汀(Jane Austen)和魯德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等多位文學家和政治家的紀念碑。

此外,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牛頓(Sir Isaac Newton)、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也都埋葬在這裡,名人不勝凡舉。這裡也是英王威廉一世於1066年統治英國以降,往後每一位英國君王加冕的場所。

西敏寺的中殿有著許多著名男士和女士的墓和紀念碑。(Uwe Aranas/Shutterstock.com)

這間大教堂最早建於西元960年,原為本篤會的修道院,後來在1065年由盎格魯—撒克遜王朝的國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將其重建。本篤會是天主教的一個隱修會,強調脫離俗世的隱修活動。西敏寺一直到1539年都屬於本篤會修道院,因此在建築設計上也保有修道院特有的空間,除了做禮拜和宗教儀式的地方,還有供修士和修女工作與居住的空間,基本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單元。現今西敏寺的建築風格主要以哥德式為主,由亨利三世於1245所建,是英國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之一。

哥德式建築風格興起於歐洲的中世紀中期,源自於法國,是由古羅馬建築發展而來的。說到哥德式建築,或許最先想到的就是巴黎聖母院;有著高聳的尖塔和兩側伸出牆外的飛扶壁,入口立面是非常繁複的尖拱門,內部則有色彩斑斕的彩繪玻璃和高挑的肋狀拱頂,並且在很多支撐結構上還有許多精美的雕刻裝飾。

西敏寺中庭令人驚豔的肋架券拱頂。(Liudmila Kotvitckaia/Shutterstock.com)

英王威廉一世又被稱為「征服者威廉」,他從法國諾曼第來到英國並成為英格蘭國王後,也將許多法國和歐洲文化帶入了當地,其中包括哥德式建築。哥德建築在英國盛行的時間相當長久,甚至在18至20世紀間還出現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成就了英國許多教堂和大學建築的經典形象。

如今,西敏寺的入口是倫敦最著名的地景之一。放眼望去,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三座大尖拱門和懸掛上方的圓形玫瑰花窗。仔細一瞧,您會注意到頂端的四座尖塔和他們之間相連的飛扶壁。您或許會納悶,為何立面上的石材顏色略有差異呢?因為教堂選用的這種砂岩會不斷地風化,加上煤炭的煙燻作用,因此自19世紀至20世紀後期陸續翻修後便留下了深淺不同的顏色。

倫敦西敏寺的主入口。(Kiev.Victor/Shutterstock.com)

再仔細觀察,您會發現入口立面重要的柱子和尖塔上都有許多精美的雕刻,像是中央尖拱門上方豐富的人物雕像。最頂層是耶穌,周圍環繞著天使,中間一層坐著的人物是聖徒們,底層一排正在行進的隊伍則是各種職業的代表,像是音樂、繪畫、法律、歷史,以及建造教堂的君主等。

西敏寺北側入口。(Kiev.Victor/Shutterstock.com)
西敏寺北側入口的尖拱門邊框有著精美的淺浮雕。(Hadrian/Shutterstock.com)

在西側入口的尖拱門上,則為紀念10位20世紀殉道者的雕像,包括在納粹主義、共產主義和宗教偏見下的受難者。

西敏寺西側入口上的雕刻紀念著10位20世紀的殉道者,包括在納粹主義、共產主義和宗教偏見下的受難者。(上排,由左至右)馬希連·國柏神父(St. Maximilian Kolbe)、梅思默拉(Manche Masemola)、魯溫(Janani Luwum)、俄羅斯大公夫人伊莉莎白(Grand Duchess Elizabeth of Russia)、馬丁·路德·金恩(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奧斯卡·羅梅羅(St. Óscar Romero)、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埃絲特·約翰(Esther John)、露西安·塔皮迪(Lucian Tapiedi)和王志明。(ArTono/Shutterstock.com)

在西敏寺的東南側有一間延伸出來的圓型空間,叫作教士會禮堂(Chapter House)。這種禮堂空間是修道院建築的特色之一,在英國的教堂中相當常見,因為當地許多教堂的前身都是修道院。這裡是教士們會面的空間,他們經常在此讀經或聽講,因此這個空間通常也會有許多精美的裝飾。

西敏寺的教士會禮堂約建成於13世紀英王亨利三世期間,距今已有超過800年的歷史了。這是一座八角形的圓廳,有著挑高60英尺(約18公尺)的哥德式石造拱頂,四周邊緣有一層層的座椅位置。在過去,修道院院長和多達80位本篤會修士會在這裡圍著圈坐著,是他們一起禱告、學習、討論當日工作和院長決定懲處的地方。此外,教士會禮堂也是1257年國王的大諮議會舉行地點,也是現今英國國會的前身。

西敏寺的教士會禮堂(Chapter House)內挑高60英尺的八角形圓廳建於13世紀。在過去,修道院院長和多達80位本篤會修士會在這裡圍著圈坐著,是他們一起禱告、學習的地方。(Anton_Ivanov/Shutterstock.com)

教士會禮堂牆上描繪《啟示錄》和《最後的審判》等聖經故事的壁畫繪製於14世紀。四周的柱子之間也有許多雕刻裝飾,像是連接西敏寺一側的尖拱門上有著一個天使環繞著耶穌的浮雕,非常精巧細緻。而上方的彩繪玻璃,則描述著國王和王后的榮耀。在連接禮堂走廊的牆上也有許多壁畫,像是《聖母領報》描述著聖母瑪利亞和大天使加百利等的故事。這座走廊的地板是全英國最精美的中世紀磁磚鋪面之一。

教士會禮堂的尖拱門上有著一個天使環繞著耶穌的浮雕,非常精巧細緻。上方的彩繪玻璃則描述著國王和王后的榮耀。(Bill Perry/Shutterstock.com)

亨利七世聖母堂(Henry VII Lady Chapel)位在西敏寺東翼延伸出來的空間,這座被譽為「世界奇觀」的禮拜堂花了十年的時間建造,最後完工於1516年,約為亨利七世駕崩後的六年。這座禮拜堂是15位英國國王和王后的長眠之所,包含伊麗莎白一世、瑪麗一世、喬治二世等。

精美的亨利七世聖母堂(Henry VII Lady Chapel)位在西敏寺的東翼,共花了十年的時間建造,最後完工於1516年,約為亨利七世駕崩後六年。(Andrei Nekrassov/Shutterstock.com)

亨利七世在這座聖母堂上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其最著名的莫過於中世紀的扇形拱頂天花板。扇形拱頂是哥德式拱頂的一種變化型,在英國發展到極致。這種拱頂的所有肋柱都以同樣的間距向天花板旋轉排開,形成像扇子一樣的紋路,這些扇狀排開的肋條在屋頂相交,拼湊出更為豐富的幾何圖樣。這座聖母堂的四面也都是高挑寬大的彩繪玻璃,在其之下則有95座聖徒的雕像圍繞著禮拜堂。

西敏寺內的亨利七世聖母堂內部的中世紀扇形拱頂天花板。這座禮拜堂是15位國王和王后的長眠之所。(Shutterstock)

西敏寺內會舉行宗教儀式活動,像是每天都會有唱詩班活動。不過有趣的是,該教堂卻獨立於英國教會的管轄範圍之內。它既不是大教堂,也不是教區教堂。它直接對英國君主負責,因此也被稱為「王室專屬」的,至少在1560年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是這麼認為的。◇

合唱團空間,合唱團演唱是西敏寺每日的唱詩班活動之一。(Gautier22/Shutterstock.com)

部分摘自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茉莉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波士頓美術館最近整修完成的展廳展出150多件、跨越4,000多年歷史的珠寶,主題:「超越輝煌:聚焦館藏珠寶」(Beyond Brilliance: Highlights from the Jewelry Collection)。這些珠寶述說著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關於愛情、戰爭、死亡、全球貿易、政治、科學與藝術的故事。
  • 中東地毯與歐洲繪畫有著相互交織的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在宗教繪畫和肖像畫中常出現進口地毯,尤其是來自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地毯。這些充滿異國情調、昂貴的紡織品可以用來展現財富、現世性和地位。它們還為畫面的構圖增添了色彩和圖案。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 16世紀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費德里戈‧岡薩加(Federigo Gonzaga)請藝術家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以「純粹休閒」為目的,為他建造一座遊憩宮殿來接待貴賓。當時,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個湖泊中的一個島嶼。宮殿位於城市牆外一處較小的島嶼上,名為得特宮(Teieto)。
  • 「寒冷時,茶會給你溫暖;燥熱時,茶會使你鎮定;沮喪時,茶會給你鼓舞;亢奮時,茶會令你冷靜。」這首小詩的作者是前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簡地詮釋了這種飲品風靡全球的原因。
  • 老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維吉尼亞種植園主,亦是政治家和愛國者,於1760年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 )。這座以喬治式建築風格設計的宅第位於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縣。最初,這座宅第的外觀以簡單且正式的對稱呈現。
  • 1788年以來,參眾議員們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舉行會議,這裡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開代表大會的地方。宏偉的議會大廈坐落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頂(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廟為設計基礎的公共建築,也是美國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