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古代首飾系列之五

金簪滿頭 端豔無雙——大明貴婦必備的頭面

作者:蘭音
圖為明代金嵌寶鳳凰挑心。
font print 人氣: 60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朝代,大到文化藝術,小到風俗服飾,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哪怕是女子穿戴的首飾,在每個朝代也有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唐朝代表富麗堂皇的蓬勃生機,宋朝代表低調典雅的婉約氣質,那麼關於明代首飾的關鍵詞,應是精細、齊整與端豔。

觀覽明代傳世的仕女畫像,撲面而來的便是強烈的統一感:沉靜的眼神,素淨自然的妝容,搭配著頭上的冠式髮型,以及一整套金燦燦的髮飾,共同襯托出名媛們端莊秀美的風姿。那幾乎千人一面的髮型,叫作「䯼髻」;成套的簪飾,則是「頭面」,它們正是大明風華中最具標識性的女子髮飾。

䯼髻的由來

明代女子的髮型,大多是髮頂盤髮,再罩以「䯼髻」,相當於插戴簪釵的底座。䯼髻就是明代女子最經典的髮髻裝飾,可以理解為一個定型的假髮或髮罩。古人無論男女,皆留長髮,在生活中總是盤髮為髻,而且傾向於在髮髻上罩以冠、包髻等織物,作為禮儀或裝飾性的飾物。比如男子的髮冠,既可固定髮髻,也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男子滿二十歲時行「加冠禮」,作為成年儀式。

圖為明代金絲䯼髻。(公有領域)

女子也是可以戴冠的,在北宋時成為風氣。不過,女冠在造型上更為精緻複雜,已出現白角冠、團冠等形制。同時流行的還有包髻,在遼、金兩朝成為禮服的一部分,至元、明時期仍有餘緒。䯼髻的產生,便是從女子戴冠或包裹的習俗發展而來。

「䯼髻」一詞,最早出現於元曲唱詞中,當時指的是挽成某種樣式的髮髻。之後,女子又在䯼髻外包裹不同的織物,於是䯼髻逐漸演變為代指髮髻外的織物了。最簡單的䯼髻,是用頭髮編織而成,罩於髮髻外;隨著經濟和工藝的發展,金銀絲質的䯼髻,成為宮廷和貴族名媛追逐的時尚。

已出土的䯼髻,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為「扭心䯼髻」,如棲霞山和無錫出土的兩頂金絲䯼髻,頂部兩道金梁,兩側有扭出旋卷的曲線。第二種是更為常見的䯼髻,像是有尖頂的小帽子,在中部偏下處,用金屬粗絲橫隔為兩部分。上部近圓錐形,下部外擴,猶如一圈帽簷。通體以金銀絲編織,網孔緊密勻淨。冠上留有「窗眼」,供插簪所用。這種似冠非冠的䯼髻,平均高度約為8厘米,比男子髮冠高出一倍,更適合名媛們插戴多支精美髮飾。

單獨一頂金銀絲的䯼髻,已屬於明代貴婦正裝的一部分,無論是居家、外出會見親友,都可以佩戴,普通女子是沒有資格戴䯼髻的。當然名媛們不會滿足於單純的䯼髻造型,那成套的十幾、二十幾隻髮簪「頭面」,才是她們彰顯高貴身分與藝術品位的必備飾品。

到了明代的中晚期,䯼髻自身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工匠們把䯼髻和簪釵組合為一個整體,打造出了豪華版的䯼髻——「特髻」。《明史·與服志》載:「特髻上金孔雀六,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一。」特髻不再是一頂罩著髮髻的織物,本身就是孔雀高飛、鑲珠嵌寶的奢華髮飾,而且只有皇后、妃嬪與命婦才能佩戴。

頭面知多少

「頭面」基本可以理解為首飾之意,宋代《東京夢華錄》就提到過「珠翠頭面」。到了明代,頭面從單支頭飾,發展成圍繞在䯼髻四周的、包括耳飾在內的首飾組合。清人編寫過一部六萬多字的《天水冰山錄》,收錄的是明代貪官嚴嵩父子被抄家後的財產清單,裡面詳細記載了明代的珍寶飾物。在金銀首飾部分中,作者整理的頭面,以「副」為計量單位,少則7件,最多達到21件,可以感受到頭面的龐雜與名貴程度。

更令人驚歎的是,頭面中的每一件飾品,都有自己的名字,也有固定的佩戴位置,這才有了明代畫像中那種莊重統一之感。《雲間據目抄》載:「婦人頭髻,在隆慶初年,皆尚圓褊,頂用寶花,謂之『挑心』,兩邊用『捧鬢(掩鬢)』,後用『滿冠』倒插,兩耳用寶嵌大鐶。」文中提到了四樣頭面飾品的名稱和插戴位置。根據當今出土的文物來看,一套完整的頭面,包含以下幾種飾品:

圖為明代的「鑲寶石王母駕鸞金挑心」。(公有領域)

重頭戲:挑心與分心

這是頭面中最重要的部分。挑心,是自下而上以「挑」的方式,戴於䯼髻正面當心處的髮簪。簪首常用神佛人物、寶塔、鳳鳥、文字等祥瑞紋飾,突出頭面主題,背後有一根垂直於簪面向後斜上方伸出的扁平簪腳。比如江西省的明益宣王孫妃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靈動、工藝精巧的「王母駕鸞金挑心」,展現了一隻昂首展翅的金鳳,載王母乘風翱翔的情景。

經捶壓、鏨刻、焊接等工藝精製,鳳首冠庭飽滿,鳳羽根根歷目,鳳尾修長飄舉,營造出聖潔祥和的意境。再看王母,著花冠雲肩,廣袖長裙,正手持蓮花,盤腿端坐鳳背,又是那樣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王母的兩側,各有一片祥雲裊裊升騰,頭部還有一輪背光,再加上鳳凰周身鑲嵌的五彩寶石,讓她整個人處於金光熠熠、彩藴斑斕的氛圍中,更給人超凡入聖之感。

圖為明代的金仙宮夜遊分心。(公有領域)

分心,有前後之分,是簪首寬且成弧形的一類髮簪,造型猶如起伏的山巒,其簪腳同樣垂直簪首。前分心戴於䯼髻前面、挑心之下;後分心則戴於正後面,起到整副首面滿於冠上的效果,故形體較前分心更大,又名「滿冠」。分心的主題,以仙佛人物為主,配以亭台樓閣、珍禽異獸,或一池蓮花盛開的「滿池嬌」經典紋樣,構成一幅吉祥圖景。工藝方面,包含累絲、鏨刻、鑲嵌珠玉等,每件極盡工巧。

圖為明代的「瀛洲學士圖金掩鬢」。(公有領域)

特色對簪:掩鬢

在䯼髻兩側,靠近鬢髮的位置,名媛們還會對稱戴一對金簪,名為「掩鬢」,流行於明清時期。《客座贅語》中說:「掩鬢或作雲形,或作團花形,插於兩鬢。」掩鬢的簪首多為雲頭狀或團花形底片,以鏨刻、累絲等方式做出各種紋樣。有趣的是,掩鬢同樣是自下而上的插戴方式,故又名「倒插鬢」。

掩鬢不是頭面主角,製作卻同樣考究。有一對出土的「瀛洲學士圖金掩鬢」,紋樣背景為雲氣籠罩的宮殿,主體表現三位學士策馬過橋,徐徐前行。人物刻畫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令人歎為觀止。而簪首的背面,還鐫刻七律《三學士詩》,中有「閬苑朝回春滿袖,宮壺醉後筆如神」之句,豐富了整支金簪的文化意藴。

功能性飾件:頂簪

䯼髻插戴了大量金銀簪飾,分量自然較重。為保證䯼髻穩固不動,頭面還需搭配一支頂簪,從䯼髻頂部垂直插入,起到支撐和固定作用。頂簪亦稱「關頂簪」,簪首紋樣多為簡約的花蝶主題,簪腳與簪首垂直,長度與䯼髻尺寸適配。但如果頭面本身較為輕便,頂簪亦非必需之物。

圖為明代的「鑲寶嵌玉八仙慶壽金鈿兒」。(公有領域)

點睛之筆:金鈿

頭面中的金鈿,主要是戴在䯼髻正面底部,是一種點綴一排金花的圓弧形髮簪。它也有許多變體,比如花朵可以用各類名貴寶石製成,也可以是一排主題相同、造型相似的人物及其他造型。明朝的鈿兒,也不必焊接垂直的簪腳,通常僅僅保留簪首,兩側連接帶子。使用時,金鈿就像一枚頭箍固定在䯼髻之下,再用帶子調整鬆緊,固定在兩邊髮簪的簪頭上。

仍是以明益宣王孫妃墓中金玉輝映的鈿兒為例,此物命名為「鑲玉嵌寶群仙慶壽金鈿」。從造型上就可以看出,簪首的花朵,已經變成羊脂玉雕刻的群仙像。當中較高大者是老壽星南極仙翁,兩邊分列八仙,祈福之意不言而喻。花鈿用料精良,工藝上結合錘鍱、花絲、鏨刻、鑲嵌、焊接等,內容和形式上融合神話故事與吉祥寓意,共同打造出明代首飾金輝玉蘊、豪華富麗的特質,堪稱明代頭飾中的極品。

以上六件:挑心、前分心、滿冠、掩鬢、頂簪、鈿兒,就是一副頭面的基本組成部分了。若使整體妝髮更加精緻、完美,名媛們還少不了許多有點綴作用的飾物,如耳飾、花頭簪、草蟲簪、圍髻等。不禁感嘆,在明代做一位名媛貴婦,必須插戴這麼多飾物,還要時刻保持從容端莊的風度,的確是一樁辛苦事。或許她們對西方諺語「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有著更切實的感受吧。

頭面的意境美

明代頭面,樣式之豐富、品類之完備、製作之精美,在中華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從整體布局來看,頭面的佩戴位置和組合效果,在女子妝髮造型中體現出主次分明、虛實得體、動靜相宜的特點。

圖為明代《吳氏先祖容像》之一,展示了明代仕女佩戴頭面的效果。(公有領域)

首先,最重要的挑心多是三角形,有穩定協調的作用,工藝上最為繁瑣,注重以嵌寶形式營造華麗的效果。它在整體布局中處於重中之重的地位,被置於髮型正面的視覺中心點,既突出頭面的質感,又奠定其它飾物的插戴位置及搭配關係。挑心之下的分心和後面的滿冠,主題與挑心一致,有著上下與前後相呼應的設計感。而且,前後分心有大小之分,嚴謹中富於變化之美感。

掩鬢作為明代最典型的樣式,插戴位置填補了髮型中的空隙部分,又能夠修飾臉型,它和其它裝飾性髮簪往往成對出現,對稱戴在䯼髻兩側,搭配盛裝華服時,更能凸顯雍容高貴的氣質。

在色彩設計方面,頭面多以金色為基底,鑲嵌紅藍寶石,對比中增添明豔輝煌之感;搭配羊脂白玉,華麗中流露清雅含蓄之美;搭配水晶璧璽,大氣中蘊含輕盈飄逸之態。而主題內涵方面,頭面取材於佛、道神話故事,反映了明人對修煉文化的推崇和信仰,而那些點綴的小簪,多以常見的花草蟲類為原型,表現出她們熱愛生活、與自然諧美共生的情致。

完整的一套頭面,井然有序又錯落有致地呈現在明代名媛的髮髻上,宛如一幅行走的畫卷,每個角度都有它獨特的美。即使在幾百年後的今天,每一件依然是那樣的璀璨耀眼、熠熠生輝,訴說著歷史上一段從未逝去的美麗。@*#

(點閱【古代首飾】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古代女子,梳妝打扮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課。這既是女德中對婦容的要求,也暗含了「女為悅己者容」的微妙心理。歷經時代的變遷,女子在裝扮上大抵是梳髻插簪、塗脂抹粉、畫眉染甲之類,但是在不同的朝代中,女子妝容又有著各具風尚的美感。
  •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簪指綰髮或妝點的頭飾,珥指或簡約或繁麗的耳飾。精煉的語言,描摹出古代女子的妝飾風華,以及那份沉靜懷舊的繾綣心曲。時光流轉,簪釵等頭飾,到如今已不多見。唯有耳畔點點珠翠光華,仍然熠熠生輝,真正成為不可或缺的閨中良伴。
  • 以當今的眼光看,各類珠寶首飾中,戒指應當是最具儀式感的一款配飾。無論是貴重的求婚鑽戒、婚禮上互換的對戒,或是老夫老妻日常配戴的戒指,都默默傳遞出婚姻聖潔與幸福的意味。這些源自西方的戒指文化,已經佔據我們的內心多年。
  • 簪珥瓔珞之類的傳統首飾,總是佩戴於醒目位置,或為容顏增添風采,或應禮制彰顯身分。腕飾,則掩其形於廣袖之中,振其聲於金玉之間。其形態和精美程度,更不因隱蔽性而有半分敷衍,就像一位與世無爭的君子,懷抱凌雲高遠之志。佩戴時,它總是輕輕觸碰著臂腕,聆聽聲聲脈動,更像一位體貼的密友,讓人感到平靜而熨帖。
  • 它是古代女子妝髮造型中的小配角,又總是變換著自己的模樣,吸引人們的目光。有時飛上髮髻,做一隻精美的小簪釵,有時停駐在眉心或兩鬢,變成各種型態的小貼飾。它不是梳洗打扮的必備步驟,卻有著點睛之筆的奇妙效用。 花鈿,一款小巧而看似不起眼的飾品,卻代表了華麗、尊貴、精緻等諸多令人嚮往的意象,將它比做「人間富貴花」再合適不過。我們就來看看,花鈿在各個朝代是怎樣一步步華麗變身的。
  • 莫高窟里,諸天菩薩胸前各色寶石串成的珠鏈,叫什麼名字?《紅樓夢》中,象徵金玉良緣的寶玉項圈和金鎖項圈,又有什麼來歷?千百年來,從印度到中土,從天國到世俗,有一種來自佛教的飾品,逐漸成為中華古代首飾中精美華麗的一類。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瓔珞。
  • 抹額,一種覆蓋於額頭上的傳統飾品。你能在古代小說的世家子女身上,找到它的身影;也能在傳世國畫和老照片中,一窺它的形貌。這幾寸寬的帶狀飾物,或嵌以珠玉,或施以彩繡,總是與錦衣華服結伴出現,已經成了古人身分和權勢的象徵。
  • 風度翩翩的貴公子,腰間總是垂掛著長長的玉佩;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行走之際也是環佩叮噹,如聞清樂。它們代表了古人穿戴方面的又一重要品類——腰飾。
  • 步搖之名,源於它自身的形態。《釋名‧釋首飾》載:「王后首飾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貳也,兼用眾物成其飾也。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王后的首飾非常複雜,需要借助假髮固定各種頭飾,副即附著在真髮之外的假髻。假髮上插戴各種飾品,其中懸掛珠子,在人行動時不停搖曳的首飾,就是步搖。
  • 在今天,「鳳冠霞帔」一詞,幾乎成為中華傳統嫁衣的代名詞,其實這對古代首飾的一大誤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