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美足為何稱金蓮?「三寸金蓮」何由來?

作者:容乃加
三寸金蓮博物館展出的三寸金蓮鞋。(李怡欣/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5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舊時婦女纏足的小腳雅稱「三寸金蓮」。清人李漁在《閒情偶寄·聲容·鞋襪》中說到:「名最小之足者,則曰三寸金蓮。」

明代文學家周憲王朱有燉的詞《鷓鴣天賦繡鞋》就以「三寸金蓮」的映像描寫女子繡鞋:「花簇香鉤淺浣塵,輕風微露石榴裙。金蓮自是慳三寸,難載盈盈一段春。」「金蓮自是慳三寸,難載盈盈一段春」映襯了婦女的小腳。在清人的小說作品中,「三寸金蓮」很常見,例如《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你那三寸金蓮,要跑起來怕到不了十里,就把你累倒了!」

那麼以「金蓮」稱美足,又是從何而起呢?這金蓮花又和女子之足有怎樣的聯繫呢?

據《南史·齊本紀下·廢帝東昏侯》傳記載,南齊廢帝東昏侯曾令人鑿金子製成蓮花貼在地面上,又令寵妃潘妃在金蓮上行走。他在旁邊看著潘妃款步蓮花上,稱道此乃「步步生蓮花」。後來「金蓮」就被用來稱讚美人步態之美。唐朝名詩人李商隱的《南朝》一詩對此故事留下了記載:「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以詩刺荒淫覆國,垂千秋之炯戒。

金蓮也用來指女子的纖足,故事發生在南唐李後主朝中。元末明初的歷史學家陶宗儀《輟耕錄·纏足》有詳細引述[1] ,說李後主令纖麗善舞的窅娘用絲帛繞腳,把腳纏成新月形,就在六尺高的金蓮花上迴旋起舞。金蓮上裝飾著流光溢彩的纓絡珠寶和彩帶,麗人宛如凌雲而飄,姿態曼妙,「由是人皆效之,以纖弓為妙」。「纖弓」形容纏過的小腳,其腳背拱起,形狀有如纖弓。

宋代開始,婦女纏足的記載多起來了,陶宗儀說到,「熙寧元豐以前人猶為者少,近年則人人相效,以不為者為恥也。 」可見宋朝元豐以後,纏足「流行」起來,不為者反倒被嘲笑,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那麼婦人纏足(也稱裹足),最早的歷史起於何時呢?是否比五代更早呢?

明代錢希言《戲瑕》書中則提到纏足於古代就曾有,「讀《漢雜事祕辛》,而方知漢世已有」,而且,可能歷史更早於漢代,「余見一書,稱纏足始於帝辛時,妲己狐妖,故纏其足,以避宮人也。」錢希言在書中並沒有提到自己看的書名為何,若如書中所記,那纏足的「元祖」就是「狐妖妲己」了。妲己為了避宮人耳目,故而纏了自己的腳,以免狐腳外露。

到了清朝,曾經有明文禁止纏腳裹足的。《清稗類鈔·禮制類》「禁女子裹足」記載清太宗、順治和康熙帝之朝都曾明令禁止,「崇德戊寅(清太宗三年)七月,奉諭旨,有效他國裹足者,重治其罪。順治乙酉(順治二年),禁裹足。康熙甲辰(康熙二年),又禁裹足。」康熙三年重申,元年之後出生之女禁止纏腳裹足,違者重罰。然而康熙六年,禮部上書請免禁止,查立法太嚴,或恐牽連無辜。清朝自此弛禁裹足,民間依舊是我行我素,有裹足的,有不裹足的約各居半數。

文後,來說一則清初大才子袁枚《隨園詩話》記載的有關三寸金蓮的故事。話說杭州有一名趙員外到蘇州買妾,看到一名姓李的女子,容貌雖好,但是沒有裹足。趙員外就以三寸金蓮小腳穿的「弓鞋」出題,想要戲弄嘲笑她一番。李女很有思想見地,也有文才,聽得對方出題即刻提筆直書:

三寸弓鞋自古無,觀音大士亦雙趺。
不知裹足從何起,起自人間賤丈夫。

李女說「觀音大士亦雙趺」,高度陡現,對比之下,物色「三寸金蓮」的趙員外成了「人間賤丈夫」,反被嘲笑了。趙員外學得腐臭的觀念,把女子的纖弓小腳看得比人格還重要;此回蘇州行意外得了李女的《弓鞋》詩,是讓他感覺自取其辱呢?還是得到醍醐灌頂的醒悟呢?

註釋
[1] 陶宗儀《輟耕錄·纏足》:「李後主宮嬪窅娘,纖麗善舞。後主作金蓮,高六尺,飾以寶物細帶纓絡,蓮中作品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為雲中,迴旋有凌雲之態。」@*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有一種植物從中國的《詩經》產生的年代以來,就和一家的主婦發生了關聯,從而衍生出一些代稱母親的名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詞也是代指母親的,是什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評論